
仙女湖卧佛含丹吸引八方游客观赏。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近年,每到秋分(9月21日)或春分(3月21日)时节前后几天,广东省肇庆市星湖的一个天象奇观“卧佛含丹”就会引来数以千计的观赏者和摄影发烧友。
那么,这个奇观是谁首先发现的呢?原来,1992年,肇庆市电业公司干部吴良楷先生退休后,喜欢傍晚到星湖边散步。他留意到星湖里的仙女湖上有一个巨大的“卧佛”,太阳每天都往卧佛身上降下。他就想,如果刚好太阳落在卧佛的嘴中,那不是很神奇吗?而这个想法刚好与旁边正在骑自行车来拍照的梁根长先生的想法一样,你拍照我写诗,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这尊“卧佛”,长约1000米,其实是由陈列在星湖边的阿坡岩和万松岗组成,仰卧在美丽的仙女湖上,远看仿佛一尊天然的大卧佛。
他们在肇庆星湖边坚持蹲守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到日落时太阳仿佛一枚金红色的丹,缓缓向“卧佛”微张的“口”坠下,不一会,正好停留在“卧佛”“口”上。他们不惜胶卷,终于拍到了奇观照片。二人把照片送到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该局领导十分高兴,于1992年12月20日颁发给了吴良楷、梁根长发现“巨佛吞日”奇观的荣誉证书。梁根长还通过多年的观察、拍照,准确计算出“巨佛吞日”天象奇观的具体时间及最佳拍摄点。他们建议星湖风景名胜区在相应位置搭建了“观佛台”。
星湖风景名胜区之后的宣传资料,除了冠以“巨佛吞日”名称外,还曾将此奇观名为:“伏羲含珠”或“晚霞观佛”、“卧佛观天”等。但还未能确定最佳名称。
1995年10月的一天,吴良楷和梁根长拿着背面写着“巨佛吞日”的照片到西江日报副刊部。当时正好笔者担任该部旅游版的责任编辑。我觉得照片不错,但“巨佛吞日”名字不够雅,就改名为“卧佛含丹”,发表在同月31日第三版“同游天下”栏目。
笔者之后又实地去查看了仙女湖及其“卧佛含丹”天象奇观,写了一篇美文《漫游仙女湖》在西江日报发表,其中描写道:太阳像一颗金丹缓缓坠入卧佛的口中,这时恰像巨佛口含着一颗金丹,无比灿烂;如此神奇的“卧佛含丹”景观,真是天下罕见啊!该文后为1997年4月13日《广州日报》和1997年9月20日第五期《中国地名》杂志等媒体转载,“卧佛含丹”景观的影响就更加大了,连《人民网》2013年09月16日都转发了相关消息。
不过,《人民网》虽然转发的文内说了:“卧佛含珠”又叫“卧佛含丹”,但标题是《日落可见卧佛含珠》。
这是因为有人曾撰文呼吁:将“卧佛含丹”改名“卧佛含珠”较准确。因为一般来说,佛手上的是珠,丹是道士用的。星湖的宣传牌也因此曾经曾经使用过“卧佛含珠”的名称。
但是,近几年肇庆旅游部门使用的却又改为笔者起的“卧佛含丹”名称了,还宣传:从此“卧佛含丹”成为七星岩景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目前,以“卧佛含丹”景观为名的照片、视频已经传遍国内外。
为什么又改回“卧佛含丹”名称呢?笔者找不到合适的人士询问,问了也回答“不知道”、“不清楚”。我猜想,可能认同我的想法吧:“卧佛含珠”没有“卧佛含丹”的色彩美、意境美和诗意;“太阳像金珠”好像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同;另外,卧佛吞丹可以说得过去,但卧佛吞珠就好像说不过去……
生性好奇的笔者为此也曾经请教过对佛教颇有研究的人士。据他说:“卧佛含丹”的说法是可以的。理由:一、自宋朝林灵素上书皇帝,改寺庙称宫观、菩萨称大士、罗汉称尊者等等之后,佛、道的一些名词就互相串了。二、《华严经》中将菩萨修学阶梯分为五十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的十住就是金丹成就,圣胎化为金色透明内发微妙光明的人形出体,方能正式成为真佛子。所以,将“佛”与“丹”联系一起也说得通。
总之,作为“卧佛含丹”的起名者,我希望“卧佛含丹”这张肇庆名片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