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祚(1632—1698),字伯成,号留村,江南绍兴人。一生仕宦四十余年,先后任江西萍乡知县、福建巡抚、两广总督。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兴祚升兵部尚书、总督两广军务。履任后随即上奏两广的盐埠、渡口、税收、禁海等弊病,得到朝廷支持,使两广地区迅速恢复生产。又奏请开展海外贸易,允许停靠外国船舶,在国内首先开设十三行,与西方商船进行贸易。吴兴祚在两广总督的八年的同时,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其影响至今。不仅如此,他还是被写入“清官传”的那种。他做官有四十余年,位居一品,所得的收入却全都用在抚养战士,还有帮助亲朋好友身上,而自己“居无一廛”,没有一间自己居住的房子土地,“囊无赢金”,更没有经营所获之利。
广东在中国近代史中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清朝与欧洲的交往无不从广东始。为区分华洋贸易,康熙二十五年(1686),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桢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指内陆货税,由税课司征收,称金丝行;行税指外商货税,由粤海关征收,称洋货行为广州十三行。作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由国家管理,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广州十三行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洋行。吴兴祚的税务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吴兴祚也大力发展文化。初到广州,吴兴祚着手修缮被战争损毁的古代建筑,复原历史文物遗迹,修建时代文化标志。吴兴祚以“崇文重士为急务”修建贡院,修建各地书院、交通驿站等。如肇庆总督府,星岩书院、崧台书院,崧台驿、鼎湖山庆云寺、镇海楼、肇庆包公祠等文化古迹,重视岭南的文化开发。
此外,其时修建了许多新建筑设施广招募客,延揽文士,为江南与岭南文士提供交流的场所。吴兴祚多次于文莱阁举办文人雅集,召集宾客赋诗弹琴,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同时,这些文化场所将老遗民、新进士、准备应考的举子汇集在一起,使得他们有一个可以广泛交流探讨的场所,极大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振兴,也推动了岭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总督八年,岭南文化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地大气浮,钟水丰物,政教之盛,风俗之淳,文章宾从之雅,岭南历史上前所未有。
不仅在词坛而且在整个清初岭南文化史上,吴兴祚幕府都举足轻重,为江南昆曲在岭南的弘扬和传播搭建了平台,是清初岭南诗风的重要奠基者。幕府余暇,他们赋诗雅集,填词谱曲,绘画论文,推动了岭南文坛的发展。
同时,吴兴祚在地方任职时,官声相当不错,不准部下拿百姓一针一线,有些小吏下乡喜欢打狗吃、捉鸡炒,他就备了皮鞭,专抽这些人。每逢旱涝之年,他还派小吏到祠堂、学堂等公共场所垒起土灶、生火煮粥,用公粮救了很多灾民。
吴兴祚的军事才能也很突出,曾多次参与平乱,功劳不小。但他本人却极为清廉,位为封疆大吏,所得俸禄都用来养战士、遗亲戚故旧。直到退休都没在当地置房产,跟老友聚餐也只是在路边摊上点几个土菜。
那天,他从肇庆返回京师,到了无锡,与秦谕德相遇,惊喜交加!于是吴兴祚请秦谕德吃小菜饭,秦谕德一看,显得寒酸,就忧虑地问吴兴祚,你不至于清贫到这般潦倒吧?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吴兴祚笑嘻嘻地说:“我日后会有饷米的,不必忧饥饿。”就这样,吴兴祚的官越做越大,不管他在做官的过程中如何享受物质,他在明面上都没多少存款。直到退休,史书中说他“不居私财,殆其终于清贫之故欤”。
士子对吴兴祚有相当高的赞语:“从古天挺伟人,树立勋伐,固无不自清操峻节中来。”
孔子曰:见贤思齐。吴兴祚总督岭南,搭建了江南与岭南文化沟通的桥梁,极大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岭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