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医院)增设儿童集体课

医教结合助特殊儿童融入“朋友圈”

2022年11月09日 西江日报

肇庆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集体课的课室内,特殊儿童在上认知课。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何展雄

  孩子无法表达需求,不能加入同伴游戏,在幼儿园上课时不能安坐,无模仿意识,兴趣狭隘、情绪不能自控,甚至存在攻击行为……凡此种种,成为特殊儿童顺利融入家庭社会、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完成学前教育的无形障碍,同时也成为不少患儿家长心中的“千斤石”。

  今年以来,肇庆市妇幼(市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根据临床康复治疗的情况,结合就诊患儿的实际需求,增设了集体课,不仅舒解了家长心中的忧愁,还为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正常校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六大课程搭建过渡桥梁

  今年5岁的明明患有孤独症,因为在幼儿园无法听从老师指令,不合群也不参与集体活动等,数月前,明明的妈妈陈女士接到了老师婉转的劝退通知。辗转之下,陈女士带着明明来到了市妇幼儿童保健科,报读了儿童集体课,寻找一份新的希望。

  据了解,集体课是儿童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特殊儿童在集体情境中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提高语言沟通、社交技巧、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目前,我们儿童保健科已常规开展班务自理课、大肌肉课、精细训练课、音乐社交游戏课、感统课、认知课共六门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的集体课程。按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分设小班和大班进行上课练习。”市妇幼儿童保健科主管康复治疗师朱柳璋介绍,5岁的明明经过三个月的儿童集体课系统学习,在与人沟通、参与活动、遵守规则等社会性行为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经过后续系统评估,明明已达到符合返回幼儿园正常生活的要求。”

  互动模仿中进行技能泛化

  “哪些水果是黄色的呢?”“小卡片里藏着什么玩具呢?”11月7日下午,在市妇幼儿童保健科集体课的课室内,数位特殊儿童正围坐在小方桌前,在康复治疗师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认知课程。

  在现实生活中,因融合教育处于尚待完善境地,如何更大程度地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社会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教育问题。

  而集体课中频繁出现的互动机会和模仿提示,则成为特殊儿童解锁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四个阶段的融合“钥匙”。目前该院儿童集体课适应对象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脑瘫、多动症、感统失调、语言发育迟缓、社交交往障碍等患儿。

  “在集体课上,康复治疗师会以特殊的行为干预方法和教学技巧加以引导,如根据情况制定听从针对性指令、主动回答问题、争取表现自己、学会安坐、没有伤害或干扰他人的行为出现等原则,让孩子在互动中逐步建立集体学习的意识与规则意识。”朱柳璋指出,不仅如此,集体课上,孩子们和康复治疗师会组成一个微型的“社会”,老师积极地提供社交示范,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模仿老师和身边的伙伴,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学会更多样化的社交沟通技巧。

  康复补助减轻治疗负担

  为了让更多特殊儿童享受惠实措施,作为全市首家定点康复救助医疗机构,今年2月,市妇幼还与市残联共同协作,在落实《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0-6岁广东省户籍的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儿童提供康复补助项目,补助标准为2000元/人/月(每人每年补助不超过10个月)。

  “这些补助项目可以减轻患儿家庭负担,让有需要接受系统性社会化训练的孩子有机会得到及时治疗。”朱柳璋介绍道。

  截至10月为止,该院已成功帮助50余名孩子申请补助项目,同时使孩子们顺利过渡并适应集体活动。

西江日报A06A06医教结合助特殊儿童融入“朋友圈” 2022-11-09 2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