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七十二家房客》在怀集下帅拍摄。
经典长剧《七十二家房客》剧组走进肇庆市怀集县下帅乡,拍摄两集特别剧集《下帅之旅》,给肇庆市民带来了新的兴奋点:这次剧组会带飞下帅乃至怀集乃至肇庆的文旅产业吗?这次我们又会凭什么出圈呢?省监狱局、珠影集团驻下帅乡帮扶工作队队长李焕馀表示,希望借此“将下帅乡的农副产品、优美环境、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推上屏幕,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助力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文艺的力量不可或缺。李队长的话中,可以读出文化提振乡村精气神的三个重要因素。
第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文化的认知、认同与归属感。乡村有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等宗族文化和乡规民约、道德楷模和英雄故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谐发展的根与魂。“各处乡村各处例”,挖掘每一条村庄独特的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和民间传说等等,讲好乡村故事,可以让此间的风景、烟火气息与诗和远方互为参照,相辅相成;在世俗的风尚中,提炼与升华其人文与审美的内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发挥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无论采取哪一种文艺形式,都应本着文以载道、艺以明德的出发点,让人民群众加深对乡村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认知,挖掘乡村礼乐文明与耕读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核心价值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传承,使之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从而建立文化自信,焕发新面貌。
第二,擦亮底色,活化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在党的领导下,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乡村风貌的提升,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墙画、楹联、歌谣、节日庆典、文创产品等文艺形式赋能,可以凸显乡村独特的山水田园、建筑布局、环境设计与人文气息,让美丽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文旅目的地。乡村物产丰富,跨越了小农经济时代,已经发展为具有特色经济和品牌经济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书画、歌舞等等文艺形式就可以为这些品牌添加相应的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拓宽流通的渠道。结合最美古村落、红色乡村、森林乡村、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主题乡村建设,让文艺赋能,进一步擦亮乡村文化底色,活化、整合乡村文化、旅游和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乡村成为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既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也应该是文艺工作者服务人民的使命所在。《七十二家房客》剧组走进下帅乡,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2022年德庆县的《我在德庆有棵贡柑树》和四会市的《父爱如兰》两个征文活动,就很成功地通过扩大宣传推动了德庆贡柑和四会兰花的产业发展。正如肇庆市文联卢承奕副主席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拓宽思维,深入基层,多关注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等,给予理论指导和宣传推介,将会为肇庆积聚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有助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第三,擘画蓝图,开启新程,唱响奋进之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承载着传承历史与讴歌时代的使命,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内涵和理论意义,其次要走出文艺的象牙塔,实事求是的下沉、观察与体验。走进乡村,发现好故事,以“高于生活”的艺术,注入自信自强的精气神,把故事讲好。文艺创作要道术并举,离开了“道”的内涵,“术”就形同虚设;没有“术”的巧妙,“道”就无所附丽。唯有道术并举的作品,才能让大家在作品的感染与熏陶之下,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例如钟道宇系列小说《紫云》等推介了端砚,也让读者知道了白石村;盘慧玲散文《高要佛手香达曲径通幽》介绍了高要佛手,同时让我们记住了乐城;赵图强的乡村振兴主题原创歌曲《同心创未来》(高要活道镇)、《乡村的故事》(广宁江屯镇)、《乡情记心中》(封开县)以饱满的热情歌颂美丽家园,同时描绘了乡村发展的美丽蓝图等等。这些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历史文化的回望和诗与远方的参照中,为读者提供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这蓝图与新程,不只属于乡村,也属于文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文艺也将唱响新的奋进之歌。
乡村振兴,既要培根铸魂,也要打磨塑形,更要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起点上,文化艺术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找到繁荣创作的新路。
唐文明(肇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