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江日报》报道,近日,怀集县交通运输有限公司新购置的6台19座“镇通村”客车分别投入洽水、冷坑、蓝钟、凤岗等乡镇“镇通村”各条线路中,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创造更舒适的环境,实实在在地将幸福添到群众心坎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交通部在《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快实现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尽可能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比重;有条件地区灵活采用“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城乡公交+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等多种模式推动全域公交发展。农村客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怀集县持续开展“镇通村”客运工作,满足基本公共客运服务供给,稳步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拉近了镇乡间的距离,保障农村群众“行有所乘”,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客运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需要长期投入、科学运营。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施策、统筹安排,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投入真金白银,充分发挥油补政策导向作用,用好用足农村客运补贴资金,明确农村道路客运油价补助向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倾斜,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建制村通客车,优先保障通村客运稳定运行,健全农村客运网络,提升农村客运通达度,推动农村客运由“开得通、走得了”向“留得住、通得好”转变。要坚持政策支持与考核约束相协调,建立健全农村客运支持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体系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精准评价、严格奖惩,确保农村客运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
“镇通村”农村客运还有助力农副产品走出大山的作用。当前,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完善,农村道路已经基本实现硬底化,但山区道路坡陡路窄险弯多,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太适合中大型货车的通行,压缩了乡村特色农产品的销路。要积极探索农村客运的“车尾箱经济”,降低群众的运输成本,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加快优质农副产品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通村客车不仅要按班次发车,还应该根据农村节假日、赶集日、周期性农忙农闲等需求,灵活调整农村客运服务频次、开通季节性线路和定制线路等方式,满足农村群众日常出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