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进行了系统阐释。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实践路径,对于掌握历史主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维度:“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表现,尤其表现在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生产力提升。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生产体系的完善、非生物资源的广泛利用等作为支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使人得以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普遍规律中又存在特殊性,各国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追求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基本国情和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等基本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等实践路径。
历史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中国人民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使得中国现代化道路跌宕起伏、多次中断、延误时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扛起民族复兴历史重任,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方向。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任务,“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篇章,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特别阐述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首次用“小康”来描绘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战略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大势,取得了新时代十年来十三方面的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作出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世情国情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对未来发展前瞻布局、宏图大略,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
实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历史雄辩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物质经济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把握基本国情、立足实际,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制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制度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肇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