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炉爇柿樵

2023年11月19日 西江日报

战国青铜器环链铜方炉。                    作者供图

  一入冬,天便冷了起来。在古代,冬天取暖和每天吃饭一样,是同等重要的生活大事,是生存所必需的保障。所以,形容贫穷得无法生存叫“饥寒交迫”。虽然古代没有暖气,穿的还是粗布麻衣,但是古人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火墙、暖阁、火塘、手炉、火炉等取暖设施。其中尤以简单方便的火炉最受追捧。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的环链铜方炉便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环链铜方炉为战国时的青铜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该炉高12 厘米,口纵32.8厘米,口横60.2厘米,直壁,浅腹,平底,看起来,像一个长了四只脚的长方形敞口吊框。

  别看该炉其貌不扬,个头较小,但造型别制,个中也有很多内涵。炉口四角有曲尺形卷沿,向外翻,有利于炉中炭火向外辐射。腹外壁两侧有四个铺首衔环,环上挂有两对铁链,可以使得整个炉子提梁悬空。腹下置有四个小蹄足,底下纵列四个方纽,便于稳当的支撑整个炉子。腹部和四周外壁模印有细密的羽纹、火形,繁而不乱,代表着古人对天宇和火的图腾崇拜。卷沿与足对应处各有方孔,似为置盖扣合或插架之用,类似今天某些炭炉上的镂孔罩盖,便于将整个火炉盖置起来,利于安全和保暖。

  此炉最大的妙处,便是炉内既可放炭火取暖,亦可用作煎烤食物,可谓是一物两用。如果取暖,将炭火置于炉内;如果煎烤食物,将食物放于炉内,炭火置于炉底。孤寂的寒冬,不管是用环链铜方炉煎烤食物,还是烤火取暖,那都是一种情趣盎然。宋代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赵蕃曾写诗曰:“正尔元无事,胡然不自聊。髯衰纷若雪,梅早缀如椒。太白倾残榼,方炉爇柿樵。宦才成此味,隐莫待渠招”。又有诗曰:“山斋夜坐僧跌同,团蒲细软方炉烘。”这两首诗分别对环链铜方炉的一物两用进行了详细描述。

  两千多年前,能将宗教、艺术、文化、情感融合于粗拙笨重的青铜,制作出如此精美实用的取暖生活器具,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人的聪明才智。而它的造型也幻化成我们今天许多使用的日常物品,比如火锅、挎包、提篮等等。

西江日报A04A04方炉爇柿樵 2023-11-19 2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