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信息不应只有『长宽高』

2023年11月19日 西江日报

山东博物馆『王献唐纪念馆』

明  白色暗花罗绣花鸟纹裙         山东博物馆藏

明   桃红纱地彩织花鸟纹褙子

明   大红色四兽朝麒麟纹妆花纱女袍  山东博物馆藏

海瑞信札                           山东博物馆藏

明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山东博物馆藏

清   绿暗花绸云肩镶边绣花棉袄

  编者按:展品向观众展示着自身的艺术特色、历史特征等信息,但它自己不会表达,对文物的阐释需要策展人通过文字来进行描述。文字是沟通策展人和观众的桥梁,策展人通过文物和文字将展览的主题、内容以及策展理念传达给观众。可以说,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与说明文字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

  名称醒目

  常规来说,展览名称不属于说明文字,但从解释展览主题的角度来说,展览名称恰恰是对展览最重要、最浓缩的说明,是展览传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说明文字。给展览取名首先要切题,名称要符合展览的内容和主题。每个展览都有要表达、要传播的主题思想,名称要围绕着展览主题,成为展览成功的良好开端。如果名称不仅能表现主题,而且能提升展览的主旨,则更佳。其次要好认,尽量避免生僻字和多音字。最后要好记,采用耳熟能详的典故和词语,有利于观众理解和传播。

  山东博物馆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最初取名为“大明华裳”。“大明华裳”的“裳”与“华”组合时,正确读音为“cháng”,容易误读。后来,大家经过头脑风暴,一致认为主标题“衣冠大成”是最适合的名字,更能突出明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地位。一个醒目的名字入了观众的眼,就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述专业

  一个专业的展览,说明的文字一定要专业,这是展览说明文字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使用文物规范的专业定名,比如:对织绣类文物而言,国家文物局要求的定名规则是“年代”+“特征”(主要纹饰内容)+“工艺”+“质地”+“形制”,如“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的说明牌“明大红色四兽朝麒麟纹妆花纱女袍”,这件文物的年代为明代,特征为大红色,纹饰为四兽朝麒麟纹,工艺为妆花,质地为纱,形制为女袍。这个文物说明牌的表述是非常规范的。

  但是,专业不等于晦涩,不能以所谓“专业”之名,把文物解读得高深难懂。专业的知识、权威的解读也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观众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或适当地运用日常用语,才能使说明文字更有效、更容易地为大众所接受。

  篇幅得当

  版面说明文字可以分为前言、结语、部分说明、单元说明、组说明、图表以及文物说明牌等。各说明文字所处的层级不同,各个层级根据逻辑关系各有分工、详略得当,并环环相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以山东博物馆“王献唐纪念馆”第一单元“寻宝护宝惠泽齐鲁”为例,单元说明文概括地介绍了王献唐主掌山东省立图书馆和山东金石保存所期间,广搜文物典籍以及“七七事变”后历经磨难护运文物南迁的事迹。下分三组,分别详细介绍“主掌省图广搜典籍”古籍搜集情况、“兼理金石遍寻古物”考古和文物征集情况以及“护宝南迁功载千秋”抗战期间文物和典籍南迁情况。“组”以下为相应的南迁典籍和文物的说明牌。以上各个层级的说明文字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展览主旨诠释。

  此外,版面文字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这要求展览大纲编撰者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高度概括和提炼要点的能力。为此,三字、四字、五字等工整的对仗单元标题常被应用于展览中。如山东博物馆“折来一枝春插瓶——清供图展”共分四个单元,分别名曰“燕闲清趣”“岁朝清赏”“端阳清供”“书斋清玩”。这些优美而对仗工整的字句使观众有兴趣继续阅读展板的内容。

  配有视频的展览,内容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展品可以被延伸解读,简洁的版面说明和多彩的视频共同构成丰富的展览内容。

  内容精确

  同一件展品,在不同的展览中所承担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山东博物馆藏有海瑞信札,如果信札用在廉政文化展中,它就是表现廉政的一个物证;如果它用于明清书法展中,则是用来表现明代文人书法艺术的作品。相应地,对文物所作说明的侧重点也不同,同一件展品在不同的展览中应做不同的诠释。在廉政文物展中,应着力挖掘海瑞信札的内容,将反映海瑞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内容加以说明和展示。而在书法展中,则需重点总结海瑞书法的笔墨关系、艺术风格等,并加以阐释和说明。

  文风适宜

  展览的说明文字有文风之分。一般来说,展览说明属于说明文,这种说明文的风格都是严肃的,如教科书式的。但有些展览或因展览内容的需要,或从策展理念考虑,其说明文字偶尔也有抒情的、诗意的,比如艺术类展览等。一个展览应当运用什么样的文风才是适合的?这是需要策展人反复思考的问题。在“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策划中,展览前言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变。最初的一版较为平铺直叙,后来改得比较文言,如“凡王朝肇始,必钦定典章。有明一代,以礼御民。教化人心,恢复正统”。但在征求专家意见时,大家普遍反映改后的文字很美,但不易理解,观众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观众可能理解不了,还是通俗易懂的文风更符合广大观众的阅读习惯,于是又恢复成平实、规矩的前言:明代服饰注重对传统的继承,远法周汉,近取唐宋,从色彩、面料、款式、纹饰到穿着的时令与场合,形成一系列定制,规划之周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其工艺之精湛、寓意之丰富、纹饰之华丽,亦可谓历代之最,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节选)

  双语呈现

  在展览的说明文字编写中,为照顾广大观众的认知水平应当尽量少用生僻字。但是,文物展品尤其是青铜器之类的文物名称,比如:軎、甑、箅、匜、觯、斝、卣、卮、镈、鑃等,这些生僻字是不可避免的,博物馆最好对这些字标注汉语拼音,以便于观众认读。

  基本陈列常配有外语译文。好的展览翻译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主旨,也有助于展览内容的正确传播。进行翻译时必须既忠实于原作,又要灵活地运用外语的习惯用法,而不是机械地直译。

  书体合适

  展览版面采用什么样的字体,是许多策展人最易忽略的地方,适合的字体可为展览添彩。

  首先是书体,在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中,展览文字一般选用隶书、行书、楷书,或行楷等好辨认的书体,而篆书、草书等基本不用。

  其次是书风。每一种书体都有很多种书风,书风即书法的风格、风貌、风尚。策展时所选用字体的书风与展览主题和展品协调一致为最佳。比如山东博物馆举办的“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重点讲述董其昌对晚明以来书法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董其昌中庸、中正、和雅的书风,在康熙朝被树立为主流书风,进而成为时尚并流传久远。展名“香光馨远”由著名书法家陈梗桥先生采用与董其昌书风相契合的行楷题写,“香”字写得清新、华美,“远”字则含蓄、内敛、意味悠远,与“董其昌书风展”的内容和展品非常适配。

  最后,不同的设计和制作方法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个效果也要考虑融入到整个展览的设计中去,以让文字效果更凸显。“片刻千载——甲骨文化展”的展标,山东博物馆采用契刻体来制作,以符合和突出甲骨文是契刻文字的特点。

  总之,展览说明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从不同的语境出发,采用专业而不晦涩的语言,选择适合的文风,将展览的主题诠释好、表达好,并选择协调的书体呈现好,为展览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

西江日报A04A04展品信息不应只有『长宽高』 2023-11-19 2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