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修人员抓住停雨间隙全力施工。 西江日报通讯员供图

抢修人员在饱受“烤”验下修复受损台架。

抢修人员正在烈日下拉设电力线路。
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通讯员 高方华
沿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223国道往南8公里外的岔路口,便是10千伏红桥线墨桥支线的分接端。
该支线全线共有34条分支线,线路总长27公里,途经鱼塘养殖场、沼泽地以及橡胶、槟榔种植林,将供电网络延伸至邻近39个自然村约0.5万用户。9月初,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登陆后,墨桥支线共出现断杆、斜杆、台架倒塌、树障、断线等故障579项,抢修复电最为棘手。
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南方电网广东肇庆供电局在完成海口市其他乡镇的支援任务后,将抢修复电工作重心转向云龙镇、红旗镇。从9月19日开始,肇庆供电局集结约400名抢修人员集体攻坚墨桥支线,为恢复当地配网线路供电拼上“最后一块拼图”。
啃下“硬骨头”
红旗镇位于超强台风“摩羯”登陆的路径上,是海口市此次台风受灾情况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台风过境后,我们已第一时间组织无人机手对全镇中压线路受损情况进行巡视,其中墨桥支线受损最严重。”南方电网广东肇庆供电局援琼指挥部副总指挥马毅介绍。
面对抢修环境最复杂、复电施工难度最大的配网线路,9月19日起,来自肇庆供电局的400多名抢修人员冲锋抢修墨桥支线一线。“我们把9支抢修分队的抢修人员全部集结过来作最后攻坚,完成一段申请送电一段,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硬任务’。”马毅补充道。
啃“硬骨头”,要快干巧干并重。在墨桥支线新宅湖分支线抢修过程中,肇庆供电局援琼高要分队队员发现#33号杆断杆需要重新立杆,但杆位正处于茂密的槟榔林中央,刚好超出大型吊车吊臂最大转运距离。“只能采取人工作业立杆了。”肇庆供电局援琼高要分队队长邓伟民让起重机卸下新杆,立即组织抢修人员抬运。
但此时又面临一个难题,密集错落的槟榔树让人工抬杆面临很难判断路线和转角间距,很可能会把新杆拉进“死胡同”。“用标带!”邓伟民想起车上有许多围蔽用的反光标带,可以用标带按杆高在树林里“画”出可通行的路径,这样就不用担心走错路了。大伙说完就干,“画”出最佳路线后,顺利完成电杆更换。
行百里者半九十,慎始更应该慎终。每天6点,马毅会准时和抢修队伍一起出发赶往抢修现场。在指挥部和各个抢修现场之间多次往返奔走,巡查现场安全管控情况,与现场负责人攻克施工难点。这样紧张的工作节奏,他已坚持了18个日夜。
战高温斗风雨
9月的海口,天气仍十分闷热。抢修人员每天都得进入一整天火辣辣的“烤”验时刻。
强烈的紫外线让抢修人员无一例外晒到发黑。有队员学着当地人买来草帽,剪去上头的帽盖后用胶布黏合在安全帽上,制作出“防晒安全帽”。邓伟民解释道,其实队员们不是怕晒黑,主要是考虑安全帽加宽帽缘后,能有效避免高空作业时被强光导致“瞬盲”。
如果说高温是此次墨桥抢修复电攻坚战的绊脚石,那风雨则是拦路猛虎。抢修期间,新台风“苏力”生成了,让红旗镇当地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上午还是烈日当空,下午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
9月20日,在墨桥支线美蓉坡分支线抢修点上,肇庆供电局援琼怀集分队的抢修人员正紧张开展台架安装施工。忙碌半天后,施工现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马上下杆撤离避雨!”领队孔天文不断用对讲机指挥在杆上作业的抢修人员立即停止架线,回到车上避雨。
“大雨给现场抢修攻坚作业带来非常不利影响,但我们还是积极调整总体计划安排和工期。”肇庆供电局援琼指挥部总指挥李阳坡表示,指挥部会根据每天的施工进度进行动态优化,确保抢修工作安全、高效、有序。
9月22日,墨桥支线抢修工作进入冲刺阶段,34条分支线仅剩樟榜分支线未抢通,四会、怀集、封开三支抢修队伍分段进行最后攻坚。
当天上午,由四会分队负责的#1至#19杆段抢修现场开始下起小雨。“快,全部人一起上。”在肇庆供电局援琼四会分队领队李昊鹏的指挥下,全体抢修人员齐齐上阵,扶正电杆、吊立新杆、固定金具、调整弧垂,终于在大雨来临前完成该段抢修任务。
在樟榜分支线怀集、封开分队的施工点上,滂沱大雨终于在傍晚时分转小雨。抢修迎来有利时机,队员纷纷披上雨衣继续奋战,持续入夜。
“报告指挥部,墨桥支线樟榜分支线#41至#65杆已完成修复,自检合格,具备送电条件。”22日晚8时,随着送电指令发出,10千伏红桥线墨桥支线全线抢通,恢复供电。
夜深,雨水渐停。在重新通电的路灯照射下,抢修现场路边的连片乔木,经历台风雨后再次抽出翠绿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