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哮喘、心梗、脑梗、心理疾病……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挑战正持续提升。肇庆基层医生卢辉结合一线医疗案例,从气候变化视角加以剖析,以此引起更多公众关注。他先后接受《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媒体采访,并于9月获邀登上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发表专题演讲。
卢辉是高要区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在一线岗位已服务16年,受从事生态环境事业的妻子影响,他近年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肇庆的绿色公益事业。2022年,卢辉参加了玲珑计划——公民气候行动项目的培训,该培训由自然之友(我国最早的环保公益机构)发起,其中一个学习内容是暨南大学教授团队关于“气候变化与人群伤害、心理健康”的研究。之后卢辉结合相关案例持续学习相关知识,对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这个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发现很多接诊一线看似平常的情况,其实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所谓极端天气,即夏季会更热,冬季会更冷。譬如在2022年,我国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卢辉介绍,在类似的气候环境下,为了调节体温,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超负荷运转,将诱发心肌梗死、中风、肺阻塞、肾病等多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而冬季则可能会加剧哮喘、心梗、脑梗的患病风险,“这些年的寒潮温度更低,温差会加剧气管、血管的收缩,导致疾病风险的增加”。
医学界将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的疾病,叫气候敏感性疾病。国际环保经济学期刊JEEM收录的一篇研究发现,在中国,日平均气温高于27℃的天数,住院人数增加了7.3%。其中,老人是高敏人群。卢辉日常会到高要区的一些养老院做一些健康讲座,他发现老人家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他们都说现在的热不似年轻的时候,不仅温度更高,而且持续时间更长,常常觉得胸闷气短”。但生活中,很多老人并没有意识到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最为典型的是极端高温下的热射病。在农村地区,空调已十分普遍,但一些老人碍于生活节俭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即使在高温天气中仍然不愿意开空调,或者坚持外出劳作。他在急诊中不止一次遇到“热射病”病人,即使花大力气抢救,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另外,心理健康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卢辉介绍,韩国的医学文献有提出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五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即相应提升,人会变得更容易暴躁,气温与暴力伤害基本呈线性增加关系。而在寒冷天气中,则可能加重抑郁等情绪,增加自杀率。他认为,这些风险都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预防。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共性问题,如何团结社会一致应对十分关键。卢辉坦言,对气候变化的讨论更多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包括一些国际行动、国家政策、极端高温或者寒潮的数据等,但公众对此的感知比较有限,而从健康角度分析,特别是结合一些基层的真实案例,大家能一下子就感知到“气候变化就在身边”。今年以来,除了清华论坛,卢辉还相继登上一席论坛,并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和大家分享肇庆基层接诊的故事,而从接触情况看,气候变化的传播工作还“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获得联合国的高度肯定。9月,我国发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方案由国家疾控局等13个部委起草,提出了10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重点任务,对增强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卢辉对此十分关注,“其实按照过去的经验去生活和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天气了。”他在闲暇会到基层做公益科普,同时也制作了一些小册子在老人院等单位派发,增加相关人群对气候变化和健康风险、疾病预防的认知。他建议肇庆本地的气象部门和健康部门、疾控部门率先行动起来,加强联合,建立一条面向公众的信息传递链条,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可以提升公众的预防意识。
卢辉介绍,当前学界已逐渐达成共识,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而导致,所见所闻所学让他深切体会到国家双碳目标的意义,也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欣赏起肇庆的独特价值,“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