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与抓手□  李德明

2024年10月26日 西江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提出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的改革要求,从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构建科学高效、有力支撑全面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的关键一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意义重大。这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重大前沿技术快速突破,创新领域和范式都发生深刻转变。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断拓宽人类认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深刻调整。新的科技业态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诸多严峻挑战。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催生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才能引领发展,赢得主动。这是适应严峻国际形势,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由之路。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之间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特别是在高、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科技强国,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局面。这也是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模式、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来说,科技创新都是第一推动力。当前,以新技术为核心要义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崭露头角。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赋能,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综合施策,明确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综合施策,也要抓住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强化基础研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塔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科技创新只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的科技实力遥遥领先,得益于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1930年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拥有世界一流学者做最基础的研究著称,爱因斯坦、杨振宁等顶尖科学家都曾工作于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科技创新成果。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但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基础研究是多学科集成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产业技术积累,靠个别学科、科学家、企业难以突破,这就需要加强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给科学家营造健康的科技创新环境。二要改革科技评价体系,确定合理评价周期。科技评价体制是国家科研创新的“航向标”和“指挥棒”。拥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科技评价体系,是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创造性工作,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是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要遵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把握研究活动的本质与特征,深化改革科技评价体系,根据现实条件,科学估量投入、产出的时间以及成果形式,设立合理的评价周期,让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开展研究,不因时间过短的限制和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急功近利、科研成果质量下降,制约科学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破除机制壁垒,让各类先进优质的创新要素向生产力集聚。引导高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自觉肩负起创新主体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发挥主动性,积极成为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努力充当桥梁纽带,从政策、金融等方面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不断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收入分配改革,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江日报A03A0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与抓手□  李德明 2024-10-26 2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