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大水文”之路  做好“大服务”文章

——访高要水文站站长梁中平
2022年12月29日 西江日报

抗击2022年“龙舟水”期间,肇庆水文分局党员干部紧急驰援高要水文站应急监测,筑牢一道道红色堤坝。

2022年“龙舟水”期间,梁中平(右)向年轻水文职工解释水文监测数据。

2022年6月15日,高要水文站出现10.40m洪峰水位(警戒水位10.00m)。站员穿梭在站、船之间,抢测洪水。

  十年前,“十二五”的第二个春天,乘着水利改革发展的东风,肇庆水文迎来了赶超跨越的十年。盘点这十年,可以从一组组数据增减之间,对比发展之变;可以从一项项表彰荣誉之中,感受格局之变。回首这十年,透过几幕定格之处,肇庆水文加速发展的痕迹清晰可见。

  2023年1月1日是《广东省水文条例》颁发十周年,借此契机,记者采访了肇庆高要水文站站长梁中平,回顾高要水文站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保护地方江河安澜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文/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图/受访单位提供

  问:据了解,成立于1931年7月的高要水文站已经超过“九十高龄”,请问高要水文站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以及保障民生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是全国径流量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长江。西江流域广东省段及珠江河口地区是广东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广东省的80%以上。按《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广东省西江干流从粤桂省界经思贤滘至珠海磨刀门企人石共350km河段,水体功能为饮用和工农业,水质目标为Ⅱ类,有10个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其中肇庆市就有6个。

  2019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水东送)把清澈的西江水东引,为粤港澳大湾区“解渴”。今年10月,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受水区域将覆盖粤西1800万人口,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肇庆依江而生、因江而兴,又因西江的桀骜不羁使得水患频发,给依江而生者带来祸患。在“94·6”西江特大洪水时,曾准确记录到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13.62m;在“05·6”西江特大洪水时实测到建站以来的最大流量55000m3/秒。高要水文站的历史洪痕水位牌上,“98·6”“08·6”“17·7”“19·7”等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历历在目,足以见证这30年来站点所经历的沧桑岁月。

  浩浩江水穿城过,唯有标兵护安澜。高要水文站坐落于肇庆市端州区的西江河段左岸(东经112°27′13.6",北纬23°02′43.5"),上接广西梧州,下连广东大珠三角经济区,处于一个咽喉式的防洪战略位置。高要水文站断面控制集水面积351535km2,是西江干流从广西进入广东境内的首要控制站,主要测验项目有降水量、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担负着每天向国家、省、市等各级防总提供水文情报预报信息的报汛任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汛抗旱、堤围管理、涉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安全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为河长制及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提供基础服务。

  问:近年来,高要水文站在防汛抗旱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

  答:俗话说,欺山莫欺水,水文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十年逐浪,高要水文站逐渐有了“摸透水性”的底气。以2022年“龙舟水”期间为例,西江出现4场编号洪水,共5轮洪水过程。这是高要水文站自2008年以来再次出现超警洪水(3号、4号洪水均超警),贺江及13条中小河流36站次出现超警洪水。蟠龙河平凤站持续超警时间长达半个月。在应对多场次暴雨洪水过程中,分局党委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提高水情解读服务质量,多次派员参加肇庆市、云浮市以及端州区等三防紧急防汛会商会议,参加联防值守,及时通报解读实时雨水情信息,对防汛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合力让肇庆安然度过汛期。

  近年来,肇庆水文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精神,提前研判形势,强化监测预警预报,完善“四预“方案,成功防御西江、北江流域洪水,成功应对了2013年贺江红色预警洪水、2014年“5·23”特大洪水、2017年西江1号洪水以及2022年西江4场编号洪水,科学防范“尤特”“天鸽”“山竹”“凡亚比”等台风袭击,及时有效应对中小河流暴雨洪水,为科学防御水旱灾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密切监控2020年-2022年初旱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布旱情预测分析,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科学调度建议,为肇庆、云浮两市圆满完成抗旱保供水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问:据了解,高要水文站数十年如一日,逐日观测从未间断,为西江安澜,为我们研究西江、治理西江、保护西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高要水文站已经建设成为广东水文系统的窗口示范站,国家重要水文站和全国文明水文站。这些年来,高要水文站是如何逐渐打造一支“摸透水性”的专业队伍的?

  答:在新中国起步阶段,水文测验工作也极度艰难,“摸透水性”曾经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老一辈水文仅靠着手中的三两把水尺、平板仪、风速风向仪等,从事水位、流量等风险性极高的测验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应水文数据,连续半个月不分白天黑夜地观测洪水、潮水流量也成了工作常态。

  如今,高要水文站紧紧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充分应用水文前沿科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测站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测报体系提档升级,借用辅助断面安装了多探头固定式雷达测流系统和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同时在基本断面建有水文测量码头并安装了泥沙在线监测系统,在水文站站房装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降水量、水位、流量、泥沙和水质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初步实现水文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近年,高要水文站还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先后引进本科生、研究生共18人到站工作或锻炼培养,为上级培养选拔中层干部17人次,水文队伍年龄、知识和层次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导师制人才培养制度、理论培训、岗位技能比赛、应急演练等形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塑造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测报一体化团队。

  问: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高要水文站将如何走好“大水文”之路,做好“大服务”文章?

  答:自从2021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肇庆水文分局全局上下已蓄势待发,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聚力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在肇庆水文分局的坚强领导下,高要水文站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在落实“民生水文”“智慧水文”“活力水文”三个发展定位,加强站网体系、监测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和科技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情预警预报、水文监测、水资源服务、水生态建设的能力,力争创建西江流域现代化水文示范站和水文文化教育基地,为开创肇庆水文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西江日报A04A04走好“大水文”之路  做好“大服务”文章 2022-12-29 2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