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市全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古邑名城。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四会富仕工作人员正在作业。 受访企业供图

广东金田铜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生产车间。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四会市加快建设“一河两岸”城市核心区。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四会市以金田铜业为龙头企业打造铜产业科技产业园。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12月28日,四会市召开四会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肇庆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下阶段工作,锚定目标定位,奋力开创四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以来,四会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成功通过了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县市电商竞争力百佳样本、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
同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三新一高”要求有效落实、产业招商落地硕果累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四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懈努力,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坚实步伐。据测算,四会预计202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7.1亿元,增长2%;工业增加值172.6亿元,增长4.5%。
文/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特约记者 黎洪锋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今年以来,四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一方面,四会一体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玉城红”工程,以“1+X+N”模式建立四会市玉器产业链党委。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推动各项指标达到省级标准,2022年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20条,占比达86%。此外,还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和水平。
“防疫一线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到哪里!”疫情防控期间,为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堡垒”,四会市动员组织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500多名党员志愿者,成立了20多个临时党支部。这些党员志愿者既是维持核酸采样点秩序的引导员,又是临时担起收集楼栋居民信息任务的登记员,他们各自坚守志愿岗位以点点“党员红”汇聚成光,持续点亮市民群众的“健康绿”。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四会的事情,关键在党。接下来,四会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奋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四会将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并深化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作用,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之以恒夯实组织根基,一体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质量,强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深化党建带群建,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持续实行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制度;进一步擦亮“邻里先锋”“翡翠城里党旗红”等党建品牌,以点带面打造一批基层党建特色品牌;深入开展“入户访民情、暖心大走访”活动,不断深化党群干群鱼水情。此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稳中求进 经济发展成绩喜人
今年以来,四会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稳住经济大盘。贯彻落实肇庆市1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87条接续政策,保持四会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1-11月,77个四会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48亿元,其中33个肇庆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7亿元,6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3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79亿元,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实际吸引外资9388万元,增长13.6%。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坚持“产业强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理念,聚焦产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着眼“主导+特色”产业体系,开展“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年”行动,加快构建铜铝深加工主导产业集群,推动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四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1-11月,新引进制造业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71.64亿元;累计“主导+特色”企业数有230家,完成产值682.49亿元,增长14.53%;工业企业产值超10亿元16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完成产业用地整理提升3990.41亩,有力保障产业招商项目落地。
产业园区承载力持续提升。举全市之力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四会片区建设,推进市管起步区征地工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加快推进铜科技产业园建设,力促南江工业园转型升级,推动四会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三期)扩园工作,全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产业园,做大做强产业平台。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充沛。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举办第三届四会市粤港澳大湾区创业之星大赛活动,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1-11月,四会发明专利授
权量为6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1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总量达到18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19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5个。一力制药的2项专利被授予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扎实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目前四会全市行政许可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98%,网上可办率达99%以上,189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782项“跨域通办”实现了“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利用肇庆市涉企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验收代办服务,1-11月,与15家企业签订《代办服务协议》;与9间企业进行“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签约,做好项目跟踪服务。
做实做厚制造业
当好肇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22年肇庆企业百强名单中,四会企业就占了19席,且皆为制造业行业,工业排头兵地位愈发凸显,特别是金田铜业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50亿元,实现四会工业产值超百亿企业“零突破”。
接下来,四会将大力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坚持抓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把制造业这份家当做实做厚,全力当好肇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
一要大抓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强根基。坚持“产业强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积极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围绕肇庆产业强市“个十百千万”工程,迅速壮大铜铝深加工主导产业集群,推动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要大抓产业招商落地扩增量。千方百计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大商、招优商”行动,制定重点产业企业招商指导目录,围绕瑞庆时代、小鹏汽车、金田铜业等链主企业的上中下游实行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落地见效快、造血功能足、带动能力强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拓宽对外宣传四会的平台渠道,建好用好万洋众创城、东基智创新城等现有产业平台,推动形成大项目政府招引为主、小项目产业平台招引为主的招商新格局。全力以赴在项目落地上求突破,健全重大产业项目联系机制,推动项目快审批、快供地、快动工、快建设、快竣工投产。把增资扩产作为最好的招商引资,持续开展企业增资扩产专项行动,支持金田铜业、飞南资源、富仕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和发展壮大。
三要大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存量。制定出台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对用地低效、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进行整治提升,分类施策、逐步推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充分用好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资金扶持政策,支持金属加工、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领域发展。加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力度,倒逼低效产业改造提升和落后产能淘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四要大抓重大平台建设拓空间。举全市之力推进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大沙、富溪片区)和四会起步区规划建设,优先将用地指标用于起步区内产业项目建设,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聚焦“1+1+2”产业体系,加快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协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突出发挥广东省四会经济开发区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软硬件水平,着力打造铜产业科技园等专业特色园区,抓好精细化工园区三期扩园工作,力争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产业园。
五要大抓企业服务提效能。主动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政银企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落实市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充分利用涉企服务一网通管平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举措。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促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