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讯(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周飞) 近日,记者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通量网2022年学术年会暨二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公布了“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碳通量研究成果《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成功入选并位居榜首。
据鼎湖山站科研人员介绍,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显著,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鼎湖山站从2002年10月开始,20多年来以南亚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基于长期大气和林冠界面二氧化碳交换量的长期监测和生物量调查,科学定量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调控机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这次获奖的科研项目专注于“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发挥碳通量塔的作用方面有不少重要发现。
碳通量塔是开展森林冠层和大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研究人员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精准确定森林—大气碳交换量,观察到每日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趋势,表明其对气候因素的敏感性,如气温、降水和光照。研究阐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可作为一个示范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可用于揭示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封存的作用。
与此同时,鼎湖山站科研人员也证明了涡度协方差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碳封存和相关经济价值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碳经济价值的直接估算,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5300吨碳的封存量相当于该地区330万元人民币(约合53万美元)的经济附加值。
这些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另一层面表明,涡度通量数据在理解森林的生理和生态功能方面非常有用。研究人员表示,针对“双碳”计划的实施,这些研究是及时的,其中关于经济价值的评估也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肯定,认为从科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有助于制定进一步保护和管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政策。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自2002年10月正式启动碳通量监测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最早设立的南亚热带森林观测站点。迄今为止获得的数据,有助于在点上深入了解鼎湖山在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潜力,在面上找到更好的区域性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