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怀集县冷坑镇双甘村的“稻虾共作”产业基地,一株株稻穗颗粒饱满,而在稻田周围的环沟里,几名工人正忙得不亦乐乎,将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罗氏沼虾捕捞上岸,一片丰收的景象。(8月10日《西江日报》)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品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又可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据报道,“稻虾共作”可实现一年两造水田和两批虾苗,百亩基地总产值可达112万,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稻虾共作”模式相辅相成、互依互补,在适度开发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挖掘和释放乡土资源的潜力和效用,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激发群众通过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的内生动力,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步伐。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要立足特色资源,又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肇庆是农业大市,物产富饶,目前已形成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以及油茶、花卉、茶叶等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要充分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势,坚持整体联动,加大统筹力度,集中精力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可持续的产业,看准一个发展壮大一个,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四会沙糖桔远近闻名、封开杏花鸡飘香大湾区、德庆贡柑扬帆出海……实践证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才能把特色资源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受益是关键。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实现发展共赢、促进产业增效。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受益主体,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农业种养植技术下乡,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着力建设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拓展多元化增收渠道,从而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分红、股权、订单合同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受益者,以坚实产业基础托举起人民群众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