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三江交汇天然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四会市大沙镇水产养殖发展基础良好。当前,该镇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国资清退统租、政府主导开展整治、国资龙头企业承租开发的新模式,成功集约仁马片区1200亩连片鱼塘,为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夯基垒土。(10月12日《西江日报》)
肇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养殖业的市场空间很大。面对老百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传统养殖业如何爬坡过坎、破冰突围?答案在于特色就是吸引力、竞争力。依托千亩“美丽鱼塘”的特色水产养殖,大沙镇蹚出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为乡村振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见,向特色要发展动能,培育更多的“肇农优品”,这才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众所周知,养殖业是地域特征非常鲜明的产业之一,因地制宜才能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围绕农产品质量更优、更安全健康,既要瞄准市场需求变化,更应突出自身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区位特点和周边环境形成特色产业,进而培育壮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智能温控、疫病自动识别诊断,到“中央厨房”专门定制配餐,再到冷链智能仓储管理,肇庆养殖业的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特征日益明显。借鉴好的做法与经验,要继续借助日新月异的“黑科技”、“云服务”、物联网技术,打造更多的“互联网+车间”、“智慧农场”,构建更优的数字化“双眼”“大脑”与“神经系统”,让科技带给养殖业新的气象。
特色水产品要想“出山越海”,必须有响当当的名头。一方面要创设品牌,在深耕标准、提升品质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地理标志创建,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另一方面要叫响品牌,抓住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借力电商平台营销推介,突出带货直播、朋友圈营销,以此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产业“由大变强”。
打造特色养殖新增长点,还应做大做长产业链。从报道上看,按照千亩“美丽鱼塘”建设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大沙镇将逐步打造强“一”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擦亮大沙“产业+农旅”名片。由此可见,除了要拓展精深加工外,还应农旅深度融合,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这种发展模式或业态都值得有更多探索与尝试。
一言以蔽之,生态筑基,科技赋能,搭起特色养殖的经纬线。循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把特色养殖能力切实转化为增收致富能力,现代农业定会更有看头,农民也将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