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宁武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这项活动得到广泛普及和不断继承。 广宁发布供图
编者按:
光影见功夫,高手聚湾区。11月4日在佛山举行了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其实,在大湾区城市群里除了佛山这座武术之城外,肇庆广宁也是全国武术之乡,是岭南武术发源地之一,有着两千多年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从战国起,到明清兴,从拳如流星、刀如流水、棍如利箭,从身怀绝技的武术拳师再到征战赛场的体育健儿……
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侠"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很多影视剧中都演过南拳武术,尤其是早期的广宁更是武馆盛行,舞狮、练拳很热闹。那么广宁为什么会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呢?本期《名城记忆》栏目,带大家一起探寻广宁武术文化的魅力。
广宁武术:溯至战国兴于明清
广宁武术的历史与广宁县的形成密不可分。明朝时期,广宁地处山区,古时属南海郡四会县所辖,向为土匪山贼横行之地。清宣统《高要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1419)土寇切发,官兵弗能卸,贼乱。全粤较之,则以岭西为甚,而岭西则以四会为甚。”这里所指的岭西四会实为广宁大罗山(今广宁螺壳山)一带。当时大罗山的人民为防贼乱,同时也为反抗封建朝廷的统治和土豪劣绅的压迫,纷纷习武防身,于是全县武风大盛,人才辈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大罗山八千农民起义,明王朝以十倍之兵力才把起义镇压下去。为使此地“广泛安宁”,朝廷独立建县,才有了广宁县。
从1977年广宁绥江河畔铜鼓岗出土的文物中,有刀、剑、矛、斧、钺、镀等兵器。这些古墓清理出随葬器械以青铜器居多,共有295件,属于兵器的占65件之多,士兵使用兵器训练就是一个练习武艺的过程。说明了广宁县早在2000年以前,已有习武活动。
广宁武术源于战国,成于两汉,盛于明清。据《广宁县志》记载,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道光四年(1824年),广宁就有李国平、刘宗骏等12人考取为武举人,历年来涌现出一批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名震海外。武术活动遍布城乡,曾有“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习武之人”的说法。可见武术活动,在广宁确是源远流长的。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系统整理和发扬推广,广宁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岭南武术发源地之一。从广宁籍运动员参赛获奖到,广宁县首次承办“国字号”武术赛事,60多年过去,广宁武术也随着时间发展愈发蓬勃。
武林高手辈出:各显神通 威名远扬
广宁武风久远、武术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广宁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风淳朴,务实求进,在武术这个充满力度,讲求技巧的体育项目中长期苦练,辛勤探索。广宁的武术精英,就像遍布全县的竹子一样,茁壮成长。明清及清末民初涌现出一大批武术名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宁先后涌现出曾庆煌、钟坤荣、邱建国、林泉、陈勋、樊小玲、陈志成、梁剑波等20多名优秀运动员,有200多人次参加洲际、全国武术比赛,夺得金牌290多枚,有30人次代表国家和省到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武术表演和访问。他们顽强拼搏、默默耕耘,为传承、弘扬广宁武术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历经二十个世纪,广宁武术依然在传承且涌现出一批武功出众的武师,如冯英彪、功夫明星邱建国等人。还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王福华。他是广宁县石涧镇人,任广宁县武协委员,广宁石涧武馆教练,自小酷爱武术,以精湛的桥马功夫著称。2003年至2010年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传统拳术和棍术多个一等奖。2008年参加《中华武藏》传书拍摄工作,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武术研究院指名为《虎鹤双形拳》拳种的传承人,其武术套路被拍摄收录进《中华武藏》。
2009年,成为肇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宁武术)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传承武术,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带徒弟,传承武术,从武66年,他带出了1000多名徒弟。在王福华的影响下,村里的小孩子也喜欢上武术。
“武术之乡”:拳术过人 武馆林立
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武术又称国术,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的静、动、攻、守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功夫套路及单式练习。
中华武术正所谓“南拳北腿”,广宁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武术拳种众多,广宁县拳术主要有蔡李佛拳、洪拳、白眉拳、太极拳等拳种,练习形式分徒手和器械,单练和对练、三人对练。
民国时期,广宁涌现出一批武功出众的武师。他们设馆授徒,学艺者甚众,为广宁武术继往开来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做好武术传承,继续加强对民间拳师的培养,指导各武馆广开授徒,500多名中青年拳师接受了培训,使得武术活动得到广泛普及和不断继承。
近年来,广宁县致力于继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广宁县现有武术教练35人,社会拳师50人,其中获得武术段位制6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1人,新老拳师办起武馆(习武站点)20多个,现有武馆(习武站点)都正常开展训练。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战国起、明清兴,从拳如流星、刀如流水、棍如利箭,从身怀绝技的武术拳师再到征战赛场的体育健儿……广宁人的中华武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今,广宁继续积极擦亮“武术之乡”名片,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扎实推进武术赛事、武术文化、武术表演、武术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支持传统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新兴竞技运动项目建设,积极申(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武术赛事。同时,还通过举办“武术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擦亮“全国武术之乡”品牌。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