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在历史与当代的交汇点上赓续广府文化

2023年11月15日 西江日报

西江流域为广府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让广府文化在肇庆落地开花。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始建于明代的封川古城。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摄

封开广信塔。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摄

2023年肇庆广府文化庙会龙母文化展演。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摄

肇庆府署遗址公园。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摄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一脉——逾两千年岭南文化的本源。它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区域文化,覆盖范围遍及整个粤港澳地区和广西、海南、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流传在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华侨当中,影响着全世界约一亿使用粤语的人口。西江,流经肇庆全境220多公里,加上北江、绥江、贺江、新兴江等重要支流,使广府水文化泛起、潮涌和沉积,源源不断地向着肇庆大地渗透,通江达海。肇庆的远古先民依山而居;肇庆的广府文化因水而荣。肇庆封开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由古至今,广府文化在肇庆这片土地上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西江流域对广府文化的

  形成与影响

  肇庆这块有着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山川纵横,江河交错,在传承广府文化方面具备了“土壤和气候”,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肇庆城区阅江楼、崇禧塔、古城墙,到德庆孔庙、悦城龙母祖庙、三元塔、广信塔、古广信码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封川古城、黄岩洞、龙山景区、三洲岩等与广府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存古迹,给西江两岸留下了清晰的历朝历代的文脉。

  肇庆是岭南最早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地之一。肇庆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洞穴众多,特别适合古人类繁衍生息。经考古发现,封开的峒中岩洞穴遗址发掘出两颗人牙化石,经测定年代为距今14.8万年,比韶关曲江马坝人还要早2万年;封开的黄岩洞洞穴遗址发掘出两个人类颅骨,经鉴定为“晚期智人”, 距今1万年左右,另外出土打制石器一千余件和炭屑、动物骨骼、贝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有罗砂岩(48000年前)、螺髻岩(12000年前)等旧石器时期的洞穴遗址,都印证了在肇庆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岭南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就是封开人,最早的广府先民就是在封开境内开始繁衍和进化。

  肇庆是粤语发源地之一。粤语是广府文化地域通用的语言,通行于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西部等地区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后,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作“雅言”;到了秦朝,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地”后,从各地征发到岭南的拓荒者们多半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此后,广信(今封开县)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官方交际也必须讲“雅言”,继而“雅言”逐渐传播到岭南地区,并通过商贸活动而融合当地百越土著语言,形成今日的粤语。

  据语言学家考究,今天封开县的“封川话”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汉语“浊塞音”的声母系统,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是其他地方方言所没有的,这是粤语起源于封开的直接证据,被学术界称作粤语活化石。

  肇庆封开曾为“岭南首府”。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九郡,其中苍梧郡下辖十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述“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至公元前106年,广信(即今肇庆封开)成为交趾刺史部的治所,统辖岭南九郡,至东汉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所仍设在广信,至建安十五年交州才移至南海郡番禺(今广州)。期间370多年,肇庆古广信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岭南的首府之地。明清时期,肇庆更是在广府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广总督府明代设在肇庆,至清乾隆十一年才迁移广州,期间182年管治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要务。漫长的州府之治,使肇庆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府文化摇篮。

  肇庆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没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运输成为物资运输的最重要途径。

  封开县城位于西江与贺江交汇处。古人翻越五岭时候最多走的还是潇水——贺水一线。秦时,为增强运输能力,在两水之间修筑了水陆联运的“新道”。北联潇水、湘江,南结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越交往打开通道。

  广信县由于其重要的枢纽作用而备受统治者重视:汉首都西安经这条路可达合浦、北流甚至越南,并可至雷州;东南行可到今湛江、吴川之间出海,转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向东可顺江直达番禺。自远古至汉唐,中原及吴、越、楚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这条水道不断南传。经由南海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进口货物,亦由此线北上。此线曾为古代岭南岭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确认的最重要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之一。

  肇庆是人文鼎盛的一方胜地。古代的肇庆是北域南来的州府,是文化交汇、人杰地灵、名人荟萃之地。岭南最早的经学家陈钦是广信人,是汉帝王莽的老师;东汉苍梧太守牟子,第一个译梵文为“佛”;封开莫宣卿,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高中科考榜首,成为岭南百越第一个状元;唐代六祖惠能,出生地是原肇庆所辖的新兴县;北宋名臣包拯,执政端州府三年,期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意大利人利玛窦,从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就是肇庆,在肇庆长达6年,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典故使肇庆积聚了具有浓郁广府特色的深厚文化底蕴。

  广府文化在肇庆大地异彩纷呈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弘扬发展广府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广府文化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如府城复兴初见成效,封开广信文化园、德庆学宫、高要学宫、悦城龙母祖庙、三元塔、梅庵、六祖寺、崇禧塔、古城墙、阅江楼、正东路骑楼街、包公祠、丽谯楼、披云楼、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以及怀集新发现的唐宋摩崖刻文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广府文化特色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及时的修缮,在载体上延续了广府文化的文脉。

  其次,广府特色文化品牌持续擦亮。肇庆作为岭南文明发源地,孕育了广信文化、府城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端砚文化、玉器文化、竹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古建筑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广宁武术文化等文化品牌,立足肇庆广府文化生态实际,对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着力打造具有较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擦亮肇庆广府文化底色。

  广府文化与大湾区的密切关联

  在古代肇庆是广府文化圈里最灿烂的地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肇庆在当今广府文化圈的地位和影响力,取长补短。大力弘扬广府文化,打造“广府水文化”和多种格局、多种元素的广府文化体系。如今,广府文化是大湾区地区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广府文化也在肇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接驳,成为肇庆人的生命基因和文化基因。肇庆,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广府特色的人文资源优势。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肇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港澳地区同属广府文化圈,具有语言相通、地域相邻、人情相亲、文化同根的特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肇庆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正以“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的雄心壮志和巨大动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传承广府文化,弘扬广府人精神,敢为人先,开拓奋斗,努力建设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世界广府人,相聚新肇庆;共建大湾区,共圆中国梦。

  欧荣生

西江日报A08A08肇庆,在历史与当代的交汇点上赓续广府文化 2023-11-15 2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