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半巴戟半成品出自莫村镇

莫村巴戟“药食同源”谋突破

2023年11月16日 西江日报

德庆县莫村镇村民正在分拣巴戟。

德庆县莫村镇巴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献果正在翻晒巴戟。

  立冬过后,天气转凉,德庆县莫村镇的村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干着同一件事——加工巴戟。深入采访方知,全国一半的巴戟半成品出自该镇,从事巴戟加工的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文/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张水木 通讯员 蒙珊珊

  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走访

  每家每户从事巴戟加工

  11月13日,记者驱车来到莫村镇,进入该镇地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材甘香味,映入眼帘的是各家各户门前空地上晾晒的巴戟。在圩镇附近的双楼村巴戟加工场,偌大的场地上晒的全是巴戟,场面十分震撼。晒场旁的加工车间里,十几名村民正在忙碌地进行巴戟初加工,她们眼疾手快,分拣、去毛、去心……

  莫村镇双楼村鼎煌巴戟加工厂负责人陈献果告诉记者,双楼村有几个加工厂,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人从事巴戟加工,其加工厂带动了当地5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灵活上工、多劳多得,月收入2500元至3000元不等,有效促进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

  “在这里工作很开心,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有份工做,增加家庭收入。”今年60多岁的陈大姐面带笑容,一边利索地做着手上的活,一边介绍道:“巴戟要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先分级好,再去毛、去心,这些都是手头功夫,对技术要求不高。”

  莫村镇陈达巴戟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献达与陈献果是两兄弟,从父辈开始加工巴戟,他们也成立合作社,发展巴戟加工产业。陈献达告诉记者,除了双楼村的晒制场,还会在周边村镇设立分点加工,扩大辐射范围。

  记者深入村子走访发现,村中同样支起一个小加工点。在太宪村的一个加工点,五六个村民正在加工巴戟。加工点负责人刘小梅告诉记者,太宪村设有三个加工点,基本覆盖了全村范围,方便村民前往做工。每个加工点有十几名村民,涵盖了全村在家妇女。刘小梅说,这些村民大都是50岁—80岁的妇女,加工价格0.9元至1.5元不等,村民们每月有1200元至1500元收入。

  现状

  初加工产业附加值较低

  莫村镇不种巴戟,为何能形成加工市场?陈献达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父辈在外从事巴戟加工,熟练后嗅到商机,干脆回到家乡搞加工。起初,敢为人先的他们,也尝试过在莫村镇种植巴戟,但种出来的巴戟产量和质量差,就一门心思只做加工,加上莫村镇处于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慢慢地辐射带动,形成了巴戟初加工的市场。

  记者采访发现,莫村镇加工的巴戟主要来源临镇巴戟种植主产区:高良镇和云浮市郁南县。在莫村镇加工成半成品后,通过批发、零售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交易市场。

  目前,该镇从事巴戟加工行业的专业合作社有5个,个体户204户,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分散在全镇各村(居)委。近年来,该镇巴戟年加工总量约1.5万吨,总价值超3亿元。

  “虽然加工好的巴戟成品不愁卖,但因本地缺乏从事巴戟深加工的规模化企业,目前仅限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市场基本由买方掌控,所以产品价格还上不去,附加值也不高。”陈献果告诉记者,加工厂年加工、销售60万斤,但产值不高,如果可以加工成食品,将会延长巴戟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德庆县南药协会会长黎阳新坦言,全国巴戟干品销售量达4000吨,初加工产品价值100元/公斤,深加工产品价值可达300元/公斤,莫村镇要促进巴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在深加工上发力,才能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权、议价权。

  展望

  申报“药食同源”资质

  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近些年在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度正逐年提升,加上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巴戟作为岭南“四大南药”之一,其市场销量也与日俱增,潜力巨大。

  莫村镇人民政府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陈锡生告诉记者,莫村镇巴戟加工量大,2020年获得了“岭南巴戟加工第一镇”美誉,并于2022年入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业镇名单。为促进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举办以巴戟加工为主题的劳动技能竞赛,打造莫村巴戟加工基地,实施莫村镇巴戟加工示范区建设项目,推动莫村镇巴戟加工产业升级发展。

  “目前,我们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申报药食同源资质未能解决。”陈锡生告诉记者,全国一半的巴戟半成品在这里加工,加工量可观,但处于粗放型的初加工,没有议价、定价能力。下一步,谋划申报药食同源资质,促进巴戟深加工发展。

  黎阳新说,如果成功申报巴戟药食同源资质,莫村镇的巴戟销售量将翻几番,不仅激发巴戟种植户种植积极性,还会促进初加工散户、食品加工厂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西江日报A06A06莫村巴戟“药食同源”谋突破 2023-11-16 2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