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庆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亮相深圳文博会上吸引众多的群众参观。(资料图片)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中国端砚图典》已于2020年出版发行,由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和肇庆市端砚协会编撰完成,最终入录端砚382方。入录端砚均是从国内上百家公立博物馆,以及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等的一些重要博物馆中择优搜集而来的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端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是继《西清砚谱》后又一本由官方组织出版的砚文化权威典籍,是研究端砚历史文化的必备工具书。

▲端砚文化技艺薪火相传,肇庆学院学生在上砚雕课程,进行实践操作。西江日报记者 苏燕君 摄
曾经是爬进砚坑拍摄采石现场的媒体人,如今成为端砚文化保护与推广工作的拓荒者与见证人……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肇庆市端砚协会名誉会长王建华已步入花甲之年,却始终不改初心,奋斗在端砚产业发展的征途中。
“那时候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电视记者,砚坑也还未被封,为了拍摄砚工们开采砚石的镜头,我和大家一起爬进坑道。坑道是极其昏暗狭窄的,砚工常常需要赤身裸体采石,以防弄脏衣服。采了石材再小心翼翼运出去,相当艰辛……”回忆起过往的事情,王建华仿佛历历在目,而当年拍摄的片段,如今在端砚博物馆进行展播。
抱着对端砚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王建华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端砚的资料,虚心向端砚艺人学习鉴石。为了推动端砚行业规范化,2001年,肇庆市端砚协会正式成立,王建华担任首任秘书长。次年,他又筹备成立了“中国端砚鉴定中心”。2004年,在首届“中国砚都”评审前期,王建华被调任专职从事推广端砚工作。自此,他从业余爱好者摇身一变成了专业人员。
“砚都大道”“紫云大道”“砚阳湖”等地标道路、建筑成为城市的印记,肇庆还建设了端砚博物馆、白端博物馆等场馆,“端砚进课堂”走进多个中小学校,端砚技术人才数量增至780人……王建华表示,自上一次2018年复评以来,肇庆端砚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新进展、新成效,如今在第四次“中国砚都”复评工作中,专家组同意继续授予肇庆“中国砚都”称号,肇庆端砚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端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端砚文化村、砚坑为基础的产业链,而以紫云谷、高要水口村为代表的“端砚+旅游”业态也迅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格局。在教育方面,近几年来端砚协会与肇庆市政府携手推进“端砚进课堂”,在中小学中广泛引入端砚文化体验课,在本地多所高校中设立端砚工艺专业,其中肇庆学院今年已开始招收砚雕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变成正规的学校教育模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端砚图典》。王建华表示,这本书是倾注了他10年心血,把全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的端砚精品都汇编其中,“从这本图典,可以证明肇庆端砚的源远流长和历史地位。”端砚行业的学术研讨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今年还评选了一批省级、市级砚学理论专家,为端砚产业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尽管端砚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四大名砚之首,名气不小,但在国际上,不少人对端砚的了解仍较为匮乏。王建华希望,未来能将端砚与文房四宝相结合,让更多外国人真正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书写艺术与文化。那么,究竟该如何让端砚走出去?他表示,未来将利用国内文博会等各类知名展会,让端砚得到一个广泛宣传,同时要继续推广端砚文化进课堂,再者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让端砚走出国门,将端砚文化弘扬出去,让世界了解端砚、了解肇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实习生 谢康妍
《中国端砚图典》已于2020年出版发行,由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和肇庆市端砚协会编撰完成,最终入录端砚382方。入录端砚均是从国内上百家公立博物馆,以及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等的一些重要博物馆中择优搜集而来的具有明显时代风格的端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是继《西清砚谱》后又一本由官方组织出版的砚文化权威典籍,是研究端砚历史文化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