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积极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支持城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整村授信”应用于信息融通、融资创新、基层治理等领域,持续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更准、更高效地支持“百千万工程”。
据悉,截至10月底,全市累计评定信用村1338条、信用户51.8万户,“整村授信”金额共计227.9亿元,共有7.8万户信用涉农主体获得融资103.6亿元。
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农村贷款需求持续上升,而信息是授信的基础。为此,我市多个部门持续完善部门间信息采集联动机制,推行整村采集和共享采集,加快涉农信用信息整合,建立完善174个“一村一品”、26个“一镇一业”等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库名单。同时,组织金融机构将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逐步纳入“农融通”平台,精准描画不同主体的信用“画像”,缓解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市还创新举措,在四会市创设全省首个涉农银行“信联盟”,9家金融机构通过签订信用评定公约,明确信用评定结果在联盟成员间互认,联盟成员按照统一的规范及标准评定开展信用村“整村授信”。目前纳入“信用联盟”的挂牌信用村共计55条,并在信用村互认的基础上对12条信用村“整村授信”1.43亿元。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市积极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融资创新,有效促进“信用财富”转化为“信贷资源”。 下转03版▲▲紧接01版
如立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经营特点,推动“整村授信+行业授信”有效融合促进,创新推出“信用村+肉牛活体抵押贷款”“厘竹贷”“蜜柚贷”“肇实加工贷”“水产养殖贷”等特色行业信用信贷产品。怀集县为谭脉西瓜量身定做“地理标志贷(西瓜贷)”,向谭脉西瓜协会企业授信2000万元,向10名谭脉西瓜种植户发放贷款合计10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创新供应链授信模式,建立健全银行、保险、供销社、信用村等多维度合作机制,全力支持特色种养殖产业全链条发展。四会市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向相关系统的水产养殖户成功发放供应链贷款,实现多方共赢。德庆县金融机构与供销社联合评定了6条信用村82户种殖养殖信用户,并发放1700多万元信用贷款,有力支持当地特色种养殖产业全链条发展。我市还创新“整村授信+绿色金融”模式,在省内创新推出以农户为主体的“碳账户”体系,有效推动贷款信用评级与农户绿色行为深度融合,实现以信用助力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金融发展。
此外,我市还利用“整村授信”推动基层治理,有效打造具有肇庆特色的“乡村信用治理共同体”。如推动“整村授信”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向联动,加快金融机构与基层村委党建共建结对,并将信用评价结果运用于基层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各个领域,通过差别授信和评先评优等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增强农户的信用观念,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其中,四会市在9个乡镇街道落地“党建+金融+信用”共建项目并发放信用户贷款3.78亿元,切实将个人信用转化为农户评优评先和融资的重要参考。推动“整村授信”与乡村文明建设双向提升,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譬如德庆县聚焦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问题,建立农村“信用七条”评价标准,增强农村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实现信用赋能移风易俗,探索新形势下乡村治理和金融助力“三农”工作的新动力、新路径、新模式。
我市还推进“整村授信”与数字乡镇建设双向融通。将乡村文明信用信息、村民治理信息等纳入信用户评价指标体系,实时对接数字乡镇平台,以信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社会治理、金融创新、便民服务等,实现信用村建设、数字乡镇、社会治理、便民服务融会贯通。德庆县官圩镇将“信用村”“信用户”建设评定与镇政府数字乡村平台进行对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和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在信用评价共享、农业生产融资服务、产销对接、基层治理和便民服务等有效融合,成为第二批全国乡村社会治理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