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珠三角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肇庆如何在科技创新上突出包围圈?就此,调研组采访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史欣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同志。
史欣向:科研十分依赖资金投入,不管是基础性的研发,还是中端、终端研发及科研成果的转换,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创新本就会受当地经济基础的制约。
在本地无法提供充分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肇庆做研发就需要向外寻找资金来源或技术支持,比如同深圳、广州等地合作。而合作过程中肇庆要找准自己的错位优势,例如可以提供厂房、产业园等,这是肇庆具备的发展空间,但人才和资本不可能全都齐聚肇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肇庆的科研创新需要跳出依赖当地财政搞科创的思路,考虑引进外地资本的可行性。而肇庆哪方面能获得广州、深圳等地人才和资本的垂青?最大的吸引力是存在某一行业的龙头企业。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肇庆的一张新名片,这就是信息优势。对比GDP水平相当的珠三角其他城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肇庆有鲜明的产业布局,找准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目标,靠这一点可以对人才和资本形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应。
除了依靠龙头企业的吸引力,肇庆还可以探索和广州、深圳、佛山等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合作机制,打通与其他城市具有实力的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科技部有关负责同志:肇庆面临的问题是不少缺乏创新资源的城市存在的普遍难题。争取一些高校资源的支持很有必要。在与高校对接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寻找最契合的合作高校。以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可以考虑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车辆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将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一定能够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不断推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在全国各地布局了诸多国家级实验室。这对于一个地区的科创工作来讲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肇庆也应与这样的平台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