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日昣(1661-1733)字冬旸,登封人,生于清顺治十八年。首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令期间,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率众抗洪救灾,肇庆百姓感恩戴德,为其树碑立传。 (资料图片)
为民情怀让一代代清官在千年古城肇庆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廉洁故事,“清心直道”的豪迈风骨,更塑造了这座城市屹立千年的精神品格。
景日昣,字冬旸,河南登封人。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三十六年至四十二年任高要知县。其任期间,减民赋税,积极救灾,修建景福围,诸多善政。民为之建生祠。后升任监察御史等职,官至礼部侍郎、户部侍郎,赐资政大夫,加礼部尚书衔。
亲民官联的题写者。古代衙署皆有对联,因为它不仅为衙署增添文化气息,也表达了为官执政的理念。在高要,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副衙署对联:勤种地,早完粮,父老有闲常课子。省费钱,莫告状,乡民无事少来城。县志评价该联“真为民父母之言”,对联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也很好理解,希望百姓好好种田、读书,邻里和谐,不要产生纠纷,更不要对簿公堂。为官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一民饥我饥之也,一民寒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我陷之也”,导民有道,教民以善,才是真正的亲民之道。景日昣在高要任职七年,他上书舒缓民困,减少赋税,保境安民,兴学助教,抗击洪灾,修建景福围堤,留下诸多善政、良政。调离高要时,百姓建生祠为他祈福,乃至“百余年来,儿童走卒无不知景侯者”。
善治高要。景日昣少年求学于河南嵩阳书院,师从名儒汤斌、耿介,治宋儒之学,以文章知名。康熙三十六年任高要知县后,因感于高要“总督驻节地,役烦费重”,“百姓疲弊已极”。便上书朝廷舒缓民困,减少赋税,他说:“比年以来,水旱洊至,天时绌于上,人事窘于下,高要百姓疲弊已极,而邮递之往来,兵马之调发,牙门役食之月需,修造工料之岁备,皆偏责一邑,成例相沿,不容稍缓,物力有限,叠剥无穷,竭尽脂膏,何以善后。如军公所不可缺,则请均其事于属县。”随后鉴于清初的高要乃至广东盗贼横生的现状,提出除盗之法必先便民的积极建议,他说:“略谓豪族之盗,外人不敢言,小族之盗,亲人不敢举,法令益密,牵制益多,则盗转得轶于成法之外,故除盗之法必先便民。若民所不便,虽日行保甲,不过稽门籍应故事,求其毫发小补,不可得。”
景日昣任职高要七年,其最为百姓传颂至今的就是他治水灾、修筑景福堤围的事情。景福围西起三榕峡,沿大鼎峡绕城而东抵羚羊峡,北接横跨旱峡的水矶堤,是肇庆府首要的堤防,直接关系到府城的安危。景福围最初称附郭堤,始建于宋代至道二年(996年),至明代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张明熙增筑附郭堤,初具雏形。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月,西江大水,景福围决堤,洪水肆虐。县志记载:“堤裂四十余丈,堤内皆湖泽,不可遏”,“决于黄江,坏庐舍二万一千六百,淹田七千九百四十顷”。身为知县的景日昣日夜奔救,“载米往赈,活男女二万六千七百有奇”。水退以后,景日昣主持修复堤坝,“瓮山石八百余艘。四阅月而堤成”。康熙四十一年,景福围修复后,景日昣又撰写的《厚载祠记》,详细记载了此次水灾和救灾情况,并将堤名取名景福。景日昣治理下的高要,时人吴联的评价是:“高要地瘠民贫,称难治者久矣。今日得父母孔迩,以明白易晓之善政善教,下车甫载余,则疮痍立起于来兹。”
中医名家。最值得一提的是,景日昣在中医领域也卓有成就,他写出了中医名著《嵩崖尊生》,该书15卷,分气机、诊视、药性、论治等多个部分,以歌诀的形式分析脉法,按草、木、果、壳、蔬、血肉、金石7类介绍276味药物的性味功能,列中风、中暑、中湿及咳嗽、痰饮、血症等内伤杂病九十余种……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切于实用,成书后广为流传,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享有盛誉。
景日昣去世后,乾隆皇帝还赐予他极高的褒奖,亲自来到他的故居,御笔题词“正人君子”,并拜谒景氏祠堂,留下了“国无双品”题字。
郭达祥(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