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纹陶钵

骨耜

双鸟木雕羽冠
“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7000年以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入口处的展柜里,放着一本1978年人教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泛黄的书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是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如今,一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再现教科书里的世界级考古发现——“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引领观众走近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1∶1复原河姆渡房屋搬进展厅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东北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改变了学界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1973年,河姆渡遗址初露端倪,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片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经过50年的考古发掘,姚江两岸已经发现了20多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它们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原交界地带,勾勒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古江南的木屋场景。“这是按照河姆渡遗址面积最大的房屋1∶1复原而成的。”国博策展人陈克双介绍,展览以实物展示与触屏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直观了解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踏着先民的脚印走进“屋”内,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壳、炭化稻谷、炭化米粒和骨耜、点种棒等农耕器具,陶釜、陶灶等炊具一起,重点陈列在展柜里,这些遗迹均说明河姆渡先民以稻米为主食。
展柜里,还有几块棕褐色的“土疙瘩”,其实是人工种植的山茶属树根遗存,经科学检测分析,可确定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已有6000年的历史。
展览中还能发现先民开始饲养家畜的证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过程。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鹅肢骨,距今有7150年至6670年的历史,它们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两件明星文物首次进京展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双鸟朝阳蝶形器是浙江省博物馆的明星文物,此次展览是它们首次进京展出。
猪纹陶钵是一件盛储器,由夹炭黑陶制成,大体呈方形。猪身刻有芽叶和稻穗纹饰,还有象征太阳的重圈圆形纹。专家解读,方形陶器较为罕见,这件方形陶钵纹饰生动逼真,堪称珍品。这种刻绘艺术处理,反映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
展厅里,电子投屏的一个神秘图案,令人震撼:一组同心圆,一圈火焰纹,共同构成了一轮炽烈的太阳,两侧栩栩如生的鸟昂首望天,似乎是在引吭高歌,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如同浴火起舞。这个图案就出自展柜里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它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用石刀记录下的对天地宇宙的想象。
专家介绍,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多数学者认为,蝶形器没有实用性,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而鸟的形象在远古文化中经常出现,或许反映了太阳崇拜。
展柜中还有一件双鸟木雕,形态为两只相向飞翔的鸟,鸟的眼睛阴刻为圆涡状浅凹孔,原本可能嵌有银白色的蚌壳类材料。整件器物呈圆弧形,线形颇似人的前额,上端有5个凸起部位,均钻有小孔,可能用于安插羽毛。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件木质羽冠,是当时氏族首领或巫师举行祭祀活动时的重要道具。
“厨余垃圾”中探索史前贝丘遗址
历经50年,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从未间断。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井头山遗址,将河姆渡文化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其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的源头。
走进展览第三部分“探海溯源”的展厅,深蓝的底色营造出神秘的海洋气息。展柜里,种类多样的贝壳和鱼骨,展现了井头山先民“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考古工作者在井头山遗址挖出了成吨的“厨余垃圾”——井头山人吃剩的牡蛎壳、泥蚶壳,以及鲨鱼骨、金枪鱼骨等等,这里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除了海洋生物遗骸,井头山遗址还发现了鹿、猪、狗、圣水牛等陆生动物骨骼,储藏坑中有大量橡子、麻栎果、桃核、灵芝块、猕猴桃种子等,还有少量炭化米粒和水稻小穗轴,表明井头山先民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狩猎和早期稻作农业。专家解读,人们通常以为,8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生活非常简单、粗陋,而从发掘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来看,井头山先民有着超乎现代人想象的生存智慧和创造能力。
展柜里还陈列着一只木碗,桑木材质,口沿一侧有半月形小单耳,底部有4个小乳钉足,器表修磨光滑,制作工艺成熟,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红漆木碗早了2000年。
井头山遗址还出土了3件木桨,其中一件保存较完好的被搬进了展厅。专家说,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用于近岸航海的船桨。此外,井头山还发现了独木舟模型,表明8000年前的先民面海而居、向海而生,有了初步利用海洋、探索海洋的能力。这些考古遗迹与河姆渡文化的木桨、陶舟形器等,为世人描绘了一幅远古江南河流密布、舟楫往来的景象。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