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江日报》报道,近年来,高要区各镇(街道)利用闲置空地建成了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春夏秋冬景色各异,还有丰富多样的健身游乐设施,让更多市民有了亲近自然、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口袋公园”建设是一项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乡品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切实行动。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借山造景、依湖建园,把“口袋公园”、街头小景、小微绿地等串联起来,让群众拥有更多“家门口”的休闲之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高要区的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各地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小处着眼,高规划、微打造,着眼于未来,着“绿”于“养眼”,着手于品位,着景于韵味。譬如,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艺术底蕴、地理气候特点等精心设计打造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把绿文化、花世界、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艺术小雕塑、农耕文明小场景、运动小天地等镶嵌其中,让每一处“口袋公园”都独具匠心,别树一帜,让“剩余空间”变为“金角银边”。方寸之地泛新绿,街角路边遇美景。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叶、冬可品鉴,流连忘返,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生态网络,既让当地群众享受“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的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成果,又可以让匆匆过客实现“美景入眼来,美韵心中留”的观赏效应,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助“一景之力”,让“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装满群众的幸福生活。
小公园,大民生。加强“口袋公园”的后续管护至关重要,从“增绿”变“常绿”是各地必须面对的重要治理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后续管护措施是关键,让群众享受“绿”的同时,也成为管绿护绿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