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在星湖璇玑台上的题刻

2024年01月19日 西江日报

七星岩摩崖石刻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石刻群,被誉为“千年诗廊”,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以石室岩的石室洞内外壁和莲花洞璇玑台壁最为集中。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游七星岩》石刻

透过一幅幅饱含岁月沧桑的斑驳石刻,让人们最直观感受到的是璀璨的书法和文学艺术。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游七星岩

  一

  偶缘开府抵崧台,奇石清泉洒绿苔。

  群玉山头迎佛相,恍疑身已在蓬莱。

  二

  乳岩突兀五丁开,直把星辰摘下来。

  金粟庄严真色相,肯惭能赋大夫才。

  崇祯十年又四月望日,温陵郑芝龙游七星岩题

  (注:该诗原无标题,今根据落款内容标出题目)

  在肇庆七星岩如仙境般的美景中,摩崖石刻如同一座开放式的“文学宝库”,兼具山水之美与人文底蕴,凝聚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审美志趣与巧思匠心,是宝贵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不仅记载了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也记载了英雄豪杰的豪情壮志……

  位于石室岩璇玑台左壁,有一题刻于崇祯十年(1637年)的诗作。其作者正是时任广东总兵的郑芝龙,这是他奉两广总督熊文灿之命前来肇庆府期间,在七星岩游览后留下的题诗。

  郑芝龙(1604-1661),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抗倭与抗荷英雄,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

  本诗作于郑芝龙与两广总督熊文灿联手歼灭著名海盗刘香,得以晋升为参将之后。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熊文灿的感激之情与建功立业之后的意气风发,也抒发了一腔爱国热情与渴望再立新功的豪情壮志。

  韦   珊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脉络的文明古国,在近千年不间断的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物质瑰宝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在历史的马车向前滚动的过程中,因为战争、改造等原因,部分物质瑰宝在新时代众星璀璨光辉中逐渐隐没了它的光辉,同样也随着时代的不断高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

  所以在2006年开始,国务院就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发布了加强遗产保护的通知。并且在2010年,我国也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时间来到2015年,我国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而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的七星岩摩崖石刻,早在2001年6月就被列入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看出我国对保护物质瑰宝的重视程度。肇庆市各级政府、部门也为大众能领略七星岩摩崖石刻这一“千年诗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随着目前科技手段的不断革新,我认为除了保护措施外,“千年诗廊”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更需开辟全新路径——活化与传承。让七星岩摩崖石刻文物走出石壁,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近几年,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媒介在手机移动端迅猛发展。同样兴起的还有诸如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摄影等信息技术,将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立体数据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整理,这些新兴媒介以及技术的发展都在反推着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转变。而在这些新的传播媒介以及新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就是能虚拟现实的AR技术。因为AR技术可以让体验者在虚拟的立体空间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沉浸感”,所以在许多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过程中采取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石窟上线了“数字敦煌”资源库为应用AR技术进行传播和保护的优秀典例。

  敦煌莫高窟窟内的彩塑和壁画容易氧化剥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为应对莫高窟不可逆转的衰退,敦煌研究院在2016年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人们对于文化遗产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还能让全球各地的网友通过“数字敦煌”全方位欣赏洞窟壁画的高清数字图像以及相关壁画的文字介绍,在“数字敦煌”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身临其境的漫游体验。

  七星岩摩崖石刻与敦煌莫高窟同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不仅文学作品数量丰富,还有着各种字体书写的作品以及崖画,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庙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因七星岩景区为喀斯特地貌,各种裂隙纵横交错,不仅直接影响石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还往往引起危岩体发育、渗水、植物根劈等次生病害。”这颗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经受着多重考验。

  所以创新上线“七星岩摩崖石刻AR智能导览系统”不仅能对摩崖石刻进行更全面细致的数字资料记录,还让更多的观众能通过AR技术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体验“千年诗廊”的魅力。通过设立“七星岩摩崖石刻AR智能导览系统”也是宣传七星岩摩崖石刻文化、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砚都”这一名片的必要传播方式之一。

  肇庆政府部门一直在全力推动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功能。所以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地区的高校人才资源并联合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可以实现七星岩摩崖石刻的永久保存与利用,打破时空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所以,设立AR智能导览系统对于七星岩摩崖石刻进行文物的信息化建设与数字资源的多样化展示方式的研究来说,是肇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同样,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让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结合相关数字信息化技术进行多方式探索,为保护如摩崖石刻一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本文为肇庆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李娜的《七星岩摩崖石刻“AR数智化导览系统”可行性分析》)

西江日报A08A08郑芝龙在星湖璇玑台上的题刻 2024-01-19 2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