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经济发展提供了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资源、资金和服务,离开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人民有与经济增长相符合的实际收益和主观的获得感,那么这样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是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稳定就业状况、改善社会预期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提供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新就业群体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使劳动者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生产系统,更好地适应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岗位转变和技能匹配,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充分就业既是民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更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局面,公平地分配劳动成果,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有效消费增长。社会保障为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能够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托育和社区服务业等既是新兴的民生事业,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重要增长点。
——《学习时报》: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