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白土“三产”融合写好虾文章

2024年02月23日 西江日报

蒸蒸日上的高要白土镇罗氏沼虾养殖基地。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实习生 罗多多

  去年,高要区白土镇罗氏沼虾“三产”融合打造项目入选肇庆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十大品牌项目”。高要区被誉为“罗氏沼虾之乡”,养殖历史超过30年。其中,白土镇在高要区罗氏沼虾养殖中占比30%,全镇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近3万亩,获得“罗氏沼虾专业镇”称号。

  该镇罗氏沼虾“三产”融合打造项目推行的“稻虾共作”提升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为300多户农户带来租金收入,是可复制、可持续的撂荒地整治模式,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发展“稻虾共作”特色产业,提升土地租金,助力群众就业致富。

  该项目还推动伟铭合作社公司化发展,养殖面积由700亩增长至2000亩,养殖户17户增长至23户,带动罗氏虾养殖产业发展。

  做大虾产业促进“一产”增效

  为做大做强本地优势产业,白土镇利用政府奖补资金、帮扶资金以及自筹资金等多渠道资金,借助科技特派员团队技术力量,于2022年打造成集示范引领、科普教育、养殖培训一体的养殖示范基地,并在2023年美丽虾场项目对基地进行升级。

  该项目获得专项支持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白土镇8000亩美丽虾场。大力挖掘"养虾"产业发展潜力,以基地为核心区,推进虾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智慧养虾大数据平台、智检小站、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系统等数智化赋能虾产业转型升级。

  白土镇充分利用驻市指挥部“一镇一博士专家”、科技特派员团队等资源,邀请专家到基地,开展田间授课培训,示范推广标准化、科学健康养殖模式,提高镇内罗氏虾养殖效益和质量。除了举办多次“新农人”培训,还建立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

  结合撂荒地整治,白土镇在全高要区率先发展罗氏沼虾与水稻混合种养的“稻虾共作”特色产业,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撂荒地整治模式,保障粮食种植同时破解罗氏虾养殖面积瓶颈,增加镇内罗氏虾产量。

  做强虾品牌促进“二产”提质

  白土镇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契机,大力挖掘“吃虾”产业发展潜力 ,坚持罗氏沼虾生产到餐品制作全流程高标准、严要求,把品质锁在原产地“最初一公里”。推动白土长坑粮食加工厂增加一条全自动化真空包装生产线。生产“虾稻米”品牌大米,产品以约10元/斤的价格畅销佛山高明、三水等地。

  在高要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园区引进各类企业总投资46.1亿,其中中业水产品预制菜冷藏项目4.5亿元,通威食品大湾区水产品预制菜加工基地项目10.6亿元,新协航大湾区冷链物流与预制菜生产基地项目31亿。新协航项目已完成全自动立体库、综合楼、加工中心、冷库主体建设,现正进行冷库设施设备安装,投产后将助力预制菜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做活虾元素促进“三产”融合

  高要区伟铭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稻虾共作”产业,成立了肇庆市伟之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注册了“罗氏一号”“白土虾稻”等品牌,并推动品牌产品进入肇庆市“菜蓝子”,协助企业参加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展销会、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进行品牌产品营销推广。

  白土镇探索更多特色鲜明旅游项目,构筑风格各异的“画乡”写生点,以点带面让“虾”元素充分融入文化休闲旅游各领域,着力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虾”品牌。比如举办稻虾田音乐会,发布“罗小虾”卡通吉祥物、白土镇美食地图等,进一步助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有以"雄才故里,玉龙成金"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厚植岭南画派巨擘黎雄才故居文化底蕴,打造宋隆“画乡”,盘活农房建设文创街区,建设一批“虾”工艺品工作室、“虾”国画名家工作室等。

西江日报A04A04高要白土“三产”融合写好虾文章 2024-02-23 2 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