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官窑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上海博物馆收藏)
在日前佳士得香港“圆梦”专卖场上,一件“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碗”拍卖出了8720万港币的天价,轰动艺术界。一个碗卖出了近亿元,不得不让人惊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碗?珐琅彩瓷为何这样值钱?这件藏品的收藏价值又在哪里?
珐琅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珐琅器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步骤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彩即彩料,是从外国进口来的。其构成是各种金属矿物质,经过化学提炼与配制而成的有色粉末,色调清新、单一。不同颜料可互相混融,使调色盘大增,并可层层堆叠,营造出如油画般的肌理感及视觉效果,鲜艳而稳定。这种彩料,用樟脑油调成液体以后,即可按照画稿直接施在器壁上,图画的色彩当即可以显示出来,就像今天的油画一样,是瓷胎上作画的最佳颜料选择。
清康熙时,珐琅彩从广州传入中国。为了发展画珐琅工艺,康熙帝在清宫内设立珐琅作,并请欧洲画珐琅制作匠师进入内廷,参与珐琅器的制作和指导。当时,中国瓷器正处于高度发展时期,那么这种珐琅彩若用在瓷器上,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康熙帝遂命造办处照样仿制。
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崭新品种,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性质迥异。我国传统的瓷器画料,也是矿物质,但没有经过化学提炼,色彩多是用时搭配,配制复杂,而且烧前与烧后颜色差异极大,不经过烘烧很难保障一种固定颜色。相对来说,珐琅彩就简单得多,只要懂绘画,都可以在瓷胎上进行绘制。根据《清官档案》记载,制作一个珐琅彩精品需先在景德镇烧制优质的白瓷胚胎,精选后运到京城,由如意馆高水平的御用画师,使用进口上等的珐琅彩颜料在上面作画,然后在宫内设炉烘花。烧成的珐琅彩瓷具有莹润、通透的特质,颜色可鲜亮可柔和,非常精美。
后来,造办处又制作出了金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料胎(玻璃)画珐琅等品种,至康熙晚年,绘画、烧制的技术逐步成熟,使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尽显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特别是瓷胎画珐琅彩,属中国首创,被认为是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类。
民间有“一件珐琅彩,十件官瓷器”之说。官窑制胎、宫廷画师作画,让珐琅彩瓷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是所有瓷器中出身最为高贵的。一方面,它是在清廷直接控制下,选用最好的原料,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和画师,选择最好的样品来进行生产,整个制作过程极其严谨,并经过皇帝的严格把关,是不计成本的艺术创造。可以说融合了中国陶瓷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到烧制的技术,几乎都是最精湛的,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另一方面,它只限于宫廷、王府玩赏的御用秘器,数量极少,市面上根本没有。到了乾隆末期,随着国力和整个官窑瓷器生产质量迅速下降,珐琅彩也随即凋落。根据史料记载:康、雍、乾三朝一共存世的珐琅彩大概有400多件,其中300多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40多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只有少数的几件完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极其珍贵。
此次拍卖的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碗均有上述特点。碗直径11cm,碗里银白如玉,碗身为胭脂红地,画面为莲花。在接天莲叶的映衬下,那些含苞待放的粉色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蓝色花,恣意盎然的黄色花,以及雪白无瑕的白色花等,在诸色纷呈的珐琅彩装扮下,犹如舞动的歌女,将争奇斗艳的莲花装扮出了万千色彩。旋而观之,灵动精美的花纹犹如一幅书画手轴徐徐展开,精美的线条将风姿绰约的莲花勾勒出了万千风情。纹饰生动、立体、具画意,细细观赏便可体味其华丽巧妙、细节之精。这种花叶从足底拔地而起的格局,与若干名画中的构图颇具异曲同工之妙。碗底部蓝料书方框有“康熙御制”四字。从器型和珐琅料的烧制效果来看,该碗制作工艺精湛,画法流畅,烧制完美,品相完好,造型精美,应为康熙晚期成功烧制的珐琅彩瓷范例,为康熙珐琅彩中巅峰之作。
珐琅彩瓷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将绘画与瓷器结合,让中西文化在古老的中国瓷器上闪光。它不仅在珐琅颜料以及瓷胎绘画上有创新,还是清代彩瓷巅峰的伊始,在中国彩瓷发展史中都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