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台“开耕节”体验记□  黄深甫

2024年03月16日 西江日报

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高要河台“开耕节”举行。当天都权社区热闹非凡,举办了龙狮巡游、醒狮表演、拔河比赛、篮球赛、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开耕节”为高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要春社”的主要内容,历史悠久,远近驰名,以前素有耳闻,当日(3月11日)终得一见,颇为新奇。

  高要多镇均有“开耕”传统(德庆武垄亦有此俗),据称以河台最为隆重。都权社区位于河台圩镇中心,亦是活动主场地之一,参加者众多,人挤车堵,近处数百米路程塞了近一个小时。

  都权为村改社区,人多心齐,中午在祠堂大开宴席,款待各方来客。我专门饿着肚子前往,想着入席大快朵颐,未料塞车误了餐时,未能如愿。

  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停好车,已是下午两点,饥肠早已辘辘,腹中响声不绝,幸得市公路事务中心驻河台镇工作队梁队长带领,到一旁的酒堂觅食填肚。

  酒堂高要多见,其他县市少闻,功能与祠堂类似,但不供奉祖先,主要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时提供摆酒设宴场所。今日如此大型活动,酒堂自然大排筵宴、热闹非凡。因到得迟,除一两桌爱好杯中之物者尚未尽兴、仍在觥筹交错外,其余多已离席,工作人员往来穿梭,准备收拾碗碟。

  本想随便找点残羹冷炙打发一餐,但主事者十分热情,闻说是梁队长之友,立即单设一席、重开炉灶,不多时端上一碟烧肉炒蕨菜、一碟薯仔焖五花及一碟炒青菜。菜式虽简单,味道却不失水准,烧肉皮脆肉嫩、蕨菜鲜甜可口,风卷残云般连扫了两大碗米饭,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下筷子。

  一旁的社区文体广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应是在表演什么节目。

  梁队长在旁介绍,“开耕节”原名“跳菩萨”,源于农耕时代对土地神明的敬畏与崇拜。农历二月初二,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村人即将开始新一年的耕作,动土前请出土地菩萨(相邻村请的是龙母娘娘)巡游一番,享用人间香火,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承既久、渐成节庆。随着时代发展,活动迷信成分愈少,娱乐内容渐多。每逢这天,村人齐聚,龙狮共舞、少长皆欢,也广邀亲朋好友齐来参与、共贺新春。有人说“开耕节”比过年还热闹,就我所见景象,诚非虚言。

  梁队长为本村人,饭后邀至其家。其家位于村子正中,走几步路便到,该处观景极佳,登上三层楼顶,广场尽收眼底。此时龙狮表演已经结束,村民正在拔河,以村小组为单位进行角力。观战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将比赛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掌声、叫声、喝彩声,伴随着裁判员的哨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一局终了,胜出方兴高采烈,失利方同样嘻嘻哈哈,这种纯粹的快乐很具感染性,相隔甚远都能感受到热情与活力,不像有些地方的所谓节庆表演,乍看是闹腾的狂欢盛宴,实则是冷漠的刻意展现。

  拔河之后是放炮,前一年有娶妻、添丁、升学等喜事的家庭,每户一串爆竹,集中燃放与众人分享,称之为“新婚炮”“添丁炮”“状元炮”等。广场边立有一个高耸入云的炮架,放时将爆竹悬挂至半空,燃放时场面壮观、喜庆十足。据称为防止攀比,限定每串爆竹长度不能超过13米。

  梁队长的公子为今年“头炮”,需要提前准备。趁他们忙活的空当,我自己在村中走了一圈。

  村是古村,规模不小,既有历史,也有底蕴。古村尚存,虽然房屋多为泥砖所建,但巷道平直、宽敞,排列整齐、有序,看得出教化良好、民风淳朴;新房或旧址重建,或平行外移,大小照旧、朝向一致,看得出族风熏陶、世代传承。大祠堂、风水塘,是旧时名门望族的标配,虽然未及了解都权村史,猜想历代村人有成就者应不在少数。

  梁队长在此土生土长,如今又是乡村振兴驻镇帮扶的领头人,对于家乡建设发展自然尽心尽力。艺术墙绘、沥青路面、池塘护栏、水边绿道……工作队的帮扶印迹无处不在,旧貌换新颜、化蝶迎巨变。

  都权像极了我理想中美丽乡村的样子:不肆意破坏、不刻意造景,不消极无为、不张扬浮夸,尊重历史、顺应潮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永葆生机。

  因另有公务,虽然梁队长告知晚上还有大餐,还有表演,还有活动,也只能抱憾告别。这一路边走边看边思考,饱了眼福,长了见识,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乡村要振兴,既要把人留住,也要将人引来。现代与传统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老祖宗留下很多好东西,运用得当,大有裨益。“开耕节”这样的传统习俗,可谓多多益善,村民乐在其中、游客喜闻乐见,既传承了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相得益彰。

  梁队长说“开耕节”五年一大庆,明年会更热闹,顿时定下一个计划,到时争取能够再来。河台“开耕节”,明年再会!

西江日报A04A04河台“开耕节”体验记□  黄深甫 2024-03-16 2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