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显其

刘艳燕

蓝英荣
活到老,读到老,让阅读成为持续一生的好习惯。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访了肇庆三位“老书虫”,了解他们与书为伴、在读书中成长的故事,以期给年轻的你一些启发。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梁显其 读书提升生命质量
今年95岁的梁显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在分享与书为伴的岁月时,时不时即兴说出顺口溜。他自诩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今年逾九十五,爱读长篇诗与文,挑战自我记忆力。”
梁显其从书房中拿出一幅字画,上面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足有1000余字,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能全文背诵这篇骈文。”而最让他自豪和视如珍宝的,则是他的“小抄”——剪报收藏。
梁显其自幼喜欢读书看报,每每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就会剪下来收藏、学习,且一直保持着写作、投稿的习惯。在他的书房里,收藏了很多关于诗词、时事政治、烹饪、养生、茶道、种植等报刊刊登的文章。
“自从退休后,时间变得充裕,我不仅喜欢收藏文章,而且还爱动手实践。”梁显其说,他从这些文章中学到很多,包括煲汤和烹饪美食、茶道、种植花花草草。其中,他种植的一棵鹅掌木已有近20年,生长得十分旺盛。他家中还有十多种绿植,摆放于客厅和阳台。
“读书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让我更能有节有度,有张有弛地生活。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丰富充实。”梁显其说,每天读书已成为我的习惯,读书衍生出的种花种草、品茶烹饪,亦让他更充实、快乐。
刘艳燕 读书明智,通达人生
在子孙眼里,刘艳燕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什么问题到她那里,都能有理有据,迎刃而解;在邻里眼中,她知识广博、阅历丰富,是他们的“灵魂人物”。而在她看来,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刘艳燕今年69岁,自小就酷爱读书,喜欢思考。“读书不是消遣,每次读书我都带着思考和体验,哪怕记住一句话,也能给自己的人生添色。”刘艳燕告诉记者,她喜欢读历史类、逻辑学、心理学、诗歌、散文、小说等书籍。鲁迅的《呐喊》是她的启蒙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她的最爱,《孙子兵法》她熟读于心。
“鲁迅注重对人性的剖析,针砭时弊,思想深刻。”刘艳燕说,读了鲁迅的书籍后,当自己遇到困境时,不会自怨自艾,对人性和人生也看得更加通透。
对于当前的社会现象,刘艳燕总能说出一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受周边人的尊崇。在孙子教育上,她更是将书籍所学的知识应用自如,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人要多读书,才能与时俱进,不会有时代鸿沟。”刘艳燕笑着说,“我有很多忘年交,跟他们有共同语言,成为孙辈的‘偶像’。”
蓝英荣 月读五本书,修独立人格
今年69岁的蓝英荣,喜欢看军事、历史、文学类书籍。谈到历史时滔滔不绝,谈到文学时中外名著信手拈来。
“人要有一定的知识,不能思想混沌。要多读书,人才能有思想、有内涵,保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蓝英荣说,他不爱往人堆中扎,就爱往书堆中钻。内心的富养和清净,也让他远离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蓝英荣告诉记者,他从小深谙“读书能改变命运”,故而喜欢上了读书。年轻时,他接触到苏联、德国、日本的书籍,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军事、人文类书籍。“我很喜欢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少年时期的我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体会到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蓝英荣说。
如今,他依旧保持着每月读五本书的习惯,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如果早上读完书,下午我就要去图书馆借书,一天没读书心里就难受。”在蓝英荣看来,事可以推,但书不能断档。
他常常被同伴问及:“退休了还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不如去打打麻将、参加社团活动。”他总是这样答道:“读书能充实思想,提升认识,对社会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做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