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南镇种植户生产的茶油。

水南镇油茶种植户查看茶果生长情况。
2011年,高要区水南镇荣获“省级油茶专业镇”称号。如今,13年过去了,该镇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发展瓶颈?有何解决方法?近日,记者到该镇深入调查走访,探寻其油茶产业的发展之路。
文/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刘潜 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1
走访
深山油茶品质好
记者了解到,水南镇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全镇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约1000万斤茶果、30万斤茶油。
山寮村是水南镇油茶种植集中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油茶。由于该村地处大山深处,四面环山,丰富的山地资源,为油茶种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这些山上都种有油茶。”山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道康告诉记者,油茶喜欢在天然的杂树环境中生长,所以村民们因地制宜,在松树、杉木等林木下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并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
在其中一处山地记者看到,油茶长势很好,枝干粗壮,足有五六米高,一个个绿色的果实正挂在枝头。赖道康介绍,这些油茶树树龄已有十多年,现在正是挂果期,里面的果核还是液体状,要到今年的秋季才成熟。
“我们这里自然生态优越,种植出来的油茶品质上乘,榨出来的茶油炒菜很香,食用没有油腻感,入口时很舒服。”赖道康如是说。
与山寮村天然种植方式不同的是,水南镇大播村的油茶种植基地为连片式种植,种有约100亩白花油茶和几十亩的红花油茶。
“这个基地位于高山上,空气清新,阳光水雾充沛,油茶生机盎然。”种植户刁光志指着眼前的油茶林笑着说,得益于优质的生态环境,其基地生产的茶果品质上乘。
2
瓶颈
销售链难打通
尽管水南镇油茶种植面积大、品质佳,但苦于销路没有打通,大型种植户面临“销售难”问题。
“我基地里的白花油茶种了10多年,产果量越来越可观。然而,产量上去了,却没有市场,只能以平价不亏的价格批发销售。”刁光志告诉记者,大众对白花油茶认识不够,且没有申请商标和打响品牌,导致市场销售端难以打通。
刁志光希望,能有大型企业进村采购,打通茶油或茶果销路,“或引进深加工企业,对茶油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赖道康亦坦言,尽管村里油茶种植户多,不过,受制于种植分散,加之没有深加工企业,这些茶油的附加值普遍不高,村民多是自产自销,种植积极性低,导致不少茶果落地腐坏。
水南镇党政办主任温鉴超坦言,水南油茶品质好、总量大、分布广,但目前主要以农户及其家庭为单位种植,范围相对分散,且产品加工、销售渠道较欠缺,“在品牌打造、提高效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和要素形成合力。”
3
破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记者调查走访发现,目前,水南镇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小系统,有茶籽加工作坊10多家,以家庭作坊为主。对此,油茶经营主纷纷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打响水南油茶品牌,将该产业做大做强。
“这里的红花茶油价格每斤60至80元,白花茶油每斤可卖100元。”胡泉榨油厂老板胡桂泉告诉记者,每年该作坊加工的茶油有五六万斤,多为熟客生意。他期盼水南油茶品牌能进一步打响,带动其附加值上升。
采访过程中,油茶种植户及作坊主普遍认为,要让水南茶油走得更远,还需学习其他地方的做法,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特色产业。如广宁把油茶一体化项目列入县重点工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增加油茶产业投入,并依托企业建设油茶育苗和造林示范基地,引入省级龙头企业,生产山茶油,并利用现代化加工技术,延伸出洗发护发等系列日化产品。
水南镇表示,接下来,该镇将整体统筹谋划油茶产业发展,努力引进专业的油茶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引导水南油茶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推动油茶产品走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