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制”让良田归“粮田”

2024年08月05日 西江日报

  据《西江日报》报道,近日,记者走进回龙镇清湖村,发现田边地头冒出了一个个崭新的田长制公示牌,牌上明确田长信息、责任区域、保护任务和田长责任。公示牌上有2个二维码,村民在挖塘养鱼、种植果树之前,都会自觉扫码了解地块是否属于耕地,知道要避开耕地才能开工。

  耕地保护任重道远。田长制的推广完善,强化了自然资源保护机制,为遏制耕地非农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增添了一道重要防线。高要区以田长制为抓手深化耕地保护工作,通过田长制公示牌和界桩等措施加强耕地保护,并以耕地保护培训和普法宣传提升村民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人防+技防”建设水平,营造了关心和监督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保有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推行田长制,建立耕地保护全链条监管机制,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人守护,让良田重归“粮田”,势在必行。

  推行田长制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通耕地保护机制“最后一米”,实现耕地保护主体完整、责任下沉,使“长牙齿”的耕保硬措施落到实处。为确保田长制工作机制长效运行,肇庆于今年印发《肇庆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工作方案》,同时严格遵循“范围全覆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对全市8个县(市、区)进行合理化、精细化、科学化划分网格,为全面实施“田长制”夯实了基础。严守耕地红线要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推动田长制成为耕地保护的利器,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强化细化考核机制,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土地督察整改等纳入考核指标,做到奖优惩殆,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干部“受激励”,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建立田长制还只是第一步,田长制能否探索成功,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或做法,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田长制作为一种新型土地管理制度,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才能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耕地保护与治理机制,最大限度从源头防止违法问题的发生。要把田长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平衡有机融合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路径,加强基层“田长”关于耕地管护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持续传播科学种田新理念。要坚持协同推进,强化耕地保护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逐步健全与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增强各部门协同治理能力,让田长制在严格保护耕地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西江日报A02A02“田长制”让良田归“粮田” 2024-08-05 2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