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作为中国南方石刻艺术的璀璨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被誉为“千年诗廊”和“石刻书法艺术的宝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肇庆地区从唐代至今的沧桑变迁,更是岭南乃至中国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肇庆石刻的历史悠久,七星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晋代,唐代时期便已名声远播。李北海在唐开元年间所刻的《端州石室记》,标志着肇庆石刻文化的滥觞。随后,宋代的包拯、周敦颐等文人墨客纷纷在此留下墨宝,使得七星岩成为了文人雅士的题咏胜地。明代时期,随着星岩亭台楼阁的增建,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到了清代,肇庆石刻文化继续扩展,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前来赋诗题字。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七星岩景区的保护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摩崖石刻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七星岩摩崖石刻以诗词为主,涵盖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体裁,共计573则,其中包括李邕的《端州石室记》、冯敏昌的《七星岩五首》等传世佳作。除了诗词,石刻中还包含了对联、题记等内容,记录了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等,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石刻书法风格多样,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形式在此得以充分展现。
肇庆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从唐代至今,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近年来,肇庆市政府通过举办摩崖石刻诗词大会、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推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