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中洲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马丽婵

课题研究的“领路人”

2024年09月09日 西江日报

马丽婵。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执教27年以来,马丽婵对教育的热忱未曾改变,这个学期又主动申请到结对帮扶学校深圳市罗湖教科院跟岗学习,志在将学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回怀集,惠及师生。她就是怀集县中洲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马丽婵。

  马丽婵是土生土长的中洲镇人,1997年师范专业毕业后,进入该校担任语文教师,此后一直深耕教育一线。“我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受益者,我想用自己所学回馈家乡,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山区。”马丽婵对记者说道。

  在从教过程中,马丽婵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题是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马丽婵说,在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山区孩子的知识面窄,一个学期就只有学校发的教材,对此,她以《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策略研究》作为课题研究,怎么申报、如何操作……面对一系列的问题,马丽婵请教有做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两度赴广州培训,并开启了课题研究之路。

  “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知课内外的比例是‘三七开’,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马丽婵说,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马丽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内的书目扩展到课外书目,并引导学生如何用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书目的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激发了阅读兴趣,增加了课外阅读量,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此外,她鼓励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一课题作为省级小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荣获了省级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自从实施这个课题,学生们一有空就去图书室,有了阅读的‘输入’,在‘输出’写作时就更容易了。”马丽婵说。

  为了更加深化学生的写作能力,马丽婵申报了省级课题——《微型日记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主持人,她带领着6名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写日记。该课题从两方面着手,写个人日记和漂流日记。个人日记以记录个人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漂流日记则将学生分组,组内交流日记,并对当日漂流的日记进行点评,从侧面激发学生认真对待日记,并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每半学期举行一次分享会,对于优秀日记给予奖励。

  “微型日记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了,教师在做课题研究中,也提升了教学水平。”马丽婵说,课题组送教到其他学校上公开课,也得到了该学校的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欢,认为“很新颖,希望能借鉴开展”。

  马丽婵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之子课题“未来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县级课题等。作为一名课题研究的带头人,她积极带领教师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积极上实验课、磨课、评课,实验教师不断成长,深受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丽婵潜心教育,也收获诸多荣誉,如获评“肇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先进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山区教师”“广东省阅读之星优秀指导教师”“肇庆市学科带头人”,2023年被授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二十年,为广东省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荣誉等。

西江日报A07A07课题研究的“领路人” 2024-09-09 2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