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梯去游三峡

□  白泥
2024年09月18日 西江日报

  说起三峡,或首先从脑子里跳出来的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的诗句虽是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形。实则是诗人愉快的心情,心情与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似不假雕琢,随心所欲。

  六月份参加了一个旅游团,首游三峡,身临其境,更有将此行所见、所闻、所感慨写下来的欲望,然先贤千百年来给予三峡的名诗文多如长江的浪花,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绘不足两百字,却已将三峡之险、之峻、之壮、之美尽收其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良多趣味。”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伴境迁。描述之简洁、之精练、之传神,已让我深觉笔拙之哀。实话说,拿起笔来,是鼓了勇气的。因为,不论是郦道元还是李白,他们终究已过千年,终究无力来想象这长江之中已然运行装载数百人、数千吨的大船;无力想象能在长江上架设通汽车、火车的桥梁,他们更无力来想象这长江之中可以筑起多座巨坝,不但阻挡住了千百年望江兴叹的水患,还将江水转变为了巨大的电能。

  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之一——三峡大坝。

  导游告诉我们,通航船只要过大坝,就要分为两部分,用俗话说就是“大船走楼梯,小船坐电梯。”三千吨以上走楼梯,就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三千吨以下的是垂直升降机,俗称“电梯”,最大提升高度为一百多米。是的,准确地说,我们是先坐到船上然后才去“坐电梯”,这使得满船的人都很兴奋。

  我先揣度,是船进入升船机空间后注水,利用水的落差将船升高至坝上水面,但真实的场景让我倍感震撼。

  驾船的师傅实在是高手,几乎是贴着“电梯”的箱壁进入;刚进来时,除船后与引航道的连接是开放的,其他三个面看不到外面,船就被缓缓地置于一个人造的深奥井中,真的有点像进入了“电梯”,船上的人,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几乎都站在了前后甲板和船两边的舷廊,激动地期待着“电梯”运行的那个时刻。

  “电梯”里,船舷外,仅看到四个工作人员,一百多米高的升船机两边,整齐排列着近百根粗壮的钢索束,抬头仰望,令人炫目;进入“电梯”后不久,船后的栏杆缓缓降下。

  “开始升了”,人群中的一些人喊了起来,在几乎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船箱已经开始缓缓抬升,这从船箱旁边设置的一个一个紧急逃生门缓慢下隐可以窥见;排列着的钢索束只是较前绷紧了,并未运动,我看到壁体中有一巨大的螺杆在匀速转动,从这个螺杆在船体的右后方的位置判断,整个箱体应该有四至六杆才能用力均衡。

  人群慢慢安静了下来,一会儿仰头看上面,一会儿低头看下面,这时的我才听到“电梯”里有“嗡嗡”的响声,与家用空调外机的声音大小差不多,整条船上的人几乎都像我一样睁圆了眼睛、合不拢嘴巴的呆看着。学过机械的我到这时候才敢揣度它的工作原理,但我不敢相信这个升降机是将船、泊船的水统统放置于箱体中,然后将它们完整地抬升……

  我走到讲解员身边,向她询问,她微笑着说,是难于相信,却是真实的,船箱升降机与普通的电梯工作原理类似,整体最大的升降重量达到了一万三千吨,可以升降一百一十多米,今天上升的高度是八十六米……

  我说了声“谢谢!”又走到了船的左舷,突然间,我发现靠向坝体的这一面,箱体到了一定高度变成了栅栏形,巨大的坝体就在眼前,这是坝体的“腰”部,从栅栏的空隙里目视着,“电梯”还在运行,箱体离坝顶越来越近,船离坝顶越来越近,我离坝顶自然也越来越近;真不知用什么样的语句来形容此时此刻的震撼,只是极为深刻地理解了一个词语“奇迹”。升船机停止运行时,我走到船尾,刚刚离开的坝下的长江水道这时如同在高空俯视。

  奇迹的表现本就是多面的,估计船上也有一部分人和我一样顾此失彼;当我想到回过头来要看一下水闸开启的景象时,船已开始进入坝上水域,因为已处于同一水面,闸门开启自然似无声息。

  高峡平湖,人工落差一百八十五米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已不见了险滩,百舸有序而争流。楚文化的发源地秭归,位于库首西岸,山腰间的城中似有“编钟”的罄声传来,“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屈原又何曾想到,“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竟然再现于自家门前?这也或可足以消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想象。虽然没能去拜谒与大坝正面相对的新建的“屈原祠”,但感佩这种设计,三峡大坝,应足可告慰神奇浪漫、内涵深邃的屈子了。

  晚霞映衬之下,望着渐渐远去的坝体,长虹、天堑,波光粼粼,长天一色似乎都不足以形容。这是人间的奇迹,这是人间的雄丽,这是中国的骄傲。毛主席说过:“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是。

  从三峡大坝(秭归)逆流而上到白帝城,虽只是走了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路程的三分之二左右,“万重山”仍一路可见;郦道元有“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记载,但今日“两岸猿声”已不复再有。所幸这次安排了小三峡游,在小三峡中遇到过两次猕猴,先遇见的有三、四十只之多,后遇见的也有十几只,离船的距离不过三十米,这些小精灵的叫声并没有被游船发动机的声音完全盖住,采食与嬉戏的场面直现在眼前,虽不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或也算是情景再现了。

西江日报A04A08坐电梯去游三峡 2024-09-18 2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