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好比“拉车赶考”。马能否拉好车,既要看车的重量,也要看马的牵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指出“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基层减负务必瞄准痛点难点,坚持“大车”减负、“小马”赋能双向发力,真正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担起来,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来。
为“大车”减负,让“小马”快跑。“大车”负担轻了,“小马”步子才会快。基层负担之重,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病灶在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有的上级部门常常搞属地管理、责任下沉,甚至层层加码、泛化问责,看起来似乎是“极端负责”,实际上是缺乏担当、懒政怠政的表现。各地要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完善权责边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基层,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要坚决摈除各种无谓的报表、检查和考核,规范管理政务APP,防止过度留痕。要提倡“短实新”的文风会风,把文件和会议体量减下来、质量提上去,减掉不合理的任务、不必要的压力,让超载的“车”及时“卸下负荷”,让基层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基层干部的手脚解放出来。
给“小马”赋能,让“骏马”奔腾。“小马”拉不动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人、缺力量。落实基层减负就是要在强化人员保障、优化激励机制、统筹整合资源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基层有“劲”更有“径”。要完善实绩考评正向激励机制,及时将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苦干实干、开拓创新、带动发展、群众认可的基层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让小马“干有劲头”“做有盼头”。充分结合基层实际,辩证看待考核结果,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真正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运用数字赋能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治理创新为动力,聚焦群众衣食住行等“关键小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让数据多“跑腿”、干部少“跑路”,推动基层工作更有效率、更具活力。
纠“躺平”顽疾,让“实干”成风。减轻基层负担,是要把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谋发展上。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基层不是责任减轻了、可以“躺平”了,而是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广大基层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干事创业的基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聚焦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出行、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公开征集、公布清单、公示进展,重视群众评价、社会评议、综合评估,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身边小事”。
(作者单位:高要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