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我融入大我□ 王瑞涛

读《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
2024年12月15日 西江日报

  许锋教授的新作《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读后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息。这是一曲歌颂肇庆怀集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以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改造自然、奉献祖国的赞歌,是一部半世纪来怀集人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

  作者以“岳山造林”的历史事件为依托,深入当地调研、走访,打捞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令人追忆的往事,透过“故纸堆”和泛黄的照片,探赜索隐,体现在书中,脉络清晰起来,人物活跃起来,故事生动起来,字里行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对革命文化的发扬,是一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品力作。

  20世纪70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怀集县响应国家“绿化祖国”的号召,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岳山造林大会战”。上万名怀集青年,怀揣着“誓把荒山变林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踏上造林的道路。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在连绵的山岭间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人间奇迹。

  但作者没有开篇即全视角展开,而是以“王振华夫妇”的家庭视角切入,以“代入式”的方式让这一壮举“渐行渐近”。民兵们虽然生活条件极为艰辛与困难,但不畏艰难,披荆斩棘,你看,“排骨床”上,他们有时流露的美好的幻想与无限的禅意,恰恰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书中提到当年“采育场”建设,让我这个年龄的青年耳目一新,那是一种改革与模式创新,以集体主义原则指导林木种植,改变了以前乱砍滥伐、只砍不种、砍多种少的局面,从而让林业得到专业保护。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的表现,更让读者有所触动,也更能让人体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作者与推动者。造林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充分信任、默契协作、相互鼓励与扶持造就,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插曲。大家始终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让荒山变绿,就能实现旧貌换新颜,他们用实际行动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虽是一部报告文学,但文史哲痕迹很重。看似漫不经心写作,实则非精心思考不可。作者通过梳理怀集县山水等自然风景与人文习俗,构建了一幅清晰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能够洞察那片土地上涓涓流淌的人文气息。作者有意穿插典故与诗词,让行文更生动、鲜活,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带来更深刻的阅读体验。而历史与人文结合,现实与未来结合,个人与集体结合,地方与国家结合,使得“自我”有机融入“大我”,于是,一个个人物的家国情怀与天下大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7年3月,习仲勋再次视察怀集,提出了“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16字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做出中国贡献。”36年,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保护与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党对人民庄严承诺的初衷不改与一脉相承。怀集人民要秉承“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理念,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积极推进生态振兴,守护生态安全,奋力将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为建设绿美广东新画卷挥毫泼墨,为实现绿美中国作出贡献。

  (作者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西江日报A03A03把自我融入大我□ 王瑞涛 2024-12-15 2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