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寻绿美广东『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精品力作

2024年12月15日 西江日报

  互联网时代,一本书的出版,若“波澜不惊”,也是常态,但《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甫一问世,即引起读者尤其“主人公”的强烈关注,实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974年10月至1976年1月间,肇庆怀集县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发起“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怀着“誓把荒山变林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在连绵山岭间筑起3.5万亩绿色屏障,创造了将荒山残林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光荣传统。这是《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一书的写作背景。

  半个世纪,于历史长河中,既短暂,又永恒,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只有直面人物、挖掘素材,才能把“短暂”变“永恒”,让“永恒”释放光芒,而这也是写好、写活一代人青春面貌和奋斗精神的前提和关键。

  读罢书稿,感触颇深,作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捧出的这部作品,看不出丝毫“急就章”的痕迹,反而,像经过多年的酝酿而一气呵成,这一方面是作家的功力使然,我倒更觉得,与他前期扎实的采访关系颇大。

  书中写到的很多人物,大部分都健在,比如“林杰雄”,在采访林杰雄时,我也在现场,那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比如林杰雄和文炮田的交往,文炮田抽什么牌子的烟,林杰雄去公社开会,晚上住在文炮田的宿舍,而宿舍里只有一张床、一个枕头……文炮田新官上任,讲了几句话:1971年困难一年,1972年好转一年,1973年变化一年,1974年大变一年,1975年巨变一年。林杰雄的回忆,把一位年轻的公社党委书记的精气神一下子还原了。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形象,但这形象,不是捕风捉影、凭空虚构,而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不必“高于”生活,挖掘出的细节,往往比“艺术”还艺术。比如对陆文的刻画,“不抽则已,一抽三支”,这是陆文抽烟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他的儿子陆志超讲出来的。陆志超还讲到有一次自己取测量仪的过程,岳山离梁村30多公里,他骑单车去梁村取仪器,一般人不会去思考他怎么把仪器拿回来,总之,拿回来就是了,但作家的思维若停留在这个层面,那细节就没有了,书中写道:陆志超打开方方正正的铁盒子看了看,抱了抱,估摸有十多斤重。他盖上盖子问:“有布吗?给我包起来,再扎条绳子。”

  包好,把绳子扎好,陆志超扽了扽:“结实吧?断了你可负责。”

  “放心,断不了。可你怎么拿呢?”

  陆志超早想好了,他提起仪器,套在脖子上,往胸前一挂,放正:“走啦!”

  好家伙,一路上,他一手把车把,一手扶仪器,脚下使劲踩单车,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渐渐地,他感觉胸前像坠着个千钧重物。

  这不是虚构,许锋在采访时已判断到,一个精密仪器的运送,肯定不能放在自行车的“捎货架”上,怎么办?只有挂在脖子上,那脖子必然会“勒出了一道深沟,紫红紫红的”。

  许锋深入采访数十位当年参与“岳山造林”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二代”“三代”护林人,不断还原“现场”,无数逼真的细节,唤醒了一代人青春的记忆。

  作为探寻绿美广东“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书写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广东故事,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南粤故事的报告文学著作,《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受到当年“参战”民兵的“追捧”,大家读后感动、兴奋。后来人读罢此书,也有了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绿美生态建设事业紧密相连的信念。正如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斌评价,《肇绿南粤——岳山大造林纪实》是肇庆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投身新时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是20世纪怀集“岳山造林”伟大历史壮举的真实记录,再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岁月峥嵘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历史画卷,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重要的思想价值、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肇庆市作家协会主席)

西江日报A03A03一部探寻绿美广东『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精品力作 2024-12-15 2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