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山大造林壮举的现实启示

2024年12月25日 西江日报

  1974年10月至1976年1月间,肇庆市怀集县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发起“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在连绵山岭间筑起3.5万亩绿色屏障,创造将荒山残林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成为当时广东有组织开展群众性绿化行动的肇始,同时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光荣传统。当年的岳山已成为广东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为绿美广东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从本书中可知,按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背景,大会战的时间“节点”不可谓不敏感,工作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参与的人数达数万名青年不可谓不够多,是什么样的力量成就了这个壮举?

  据书中介绍,“县委、县革委会一声令下,全部人立即行动。”这一声“令”,在那样一个时代,“振聋发聩”。而正是这一声“令”,“使得全县生产活动走上正常轨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运作。”读者都会感受到,以张玉祥书记为首的县委领导班子,能在那时提出、决策岳山大造林,仅从特殊时间“节点”而言,已经是敢为人先的举动,需要大勇气与大魄力。书中写道:为了更好地组织领导这次大会战,张玉祥亲自担任总指挥,7名县委常委任副总指挥,并从县机关各局、办抽调90多名干部组成指挥部,这就为大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造林如战斗。上万名青年民兵上得山来,若组织不得力,定会乱成一锅粥,好事搞不好会变成坏事。指挥部广泛而有秩序地组织部分青壮年民兵参与大会战,做到造林与农业生产两不误。县委把民兵按照军事建制组织起来,县设师、公社设团、大队设营、生产队设连。县、公社武装部均派出得力干部参加。实际上,这就变成了万名民兵上山“拉练”,统一行动听指挥,既在实践中训练民兵,又能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真正响应了毛主席关于民兵组织一定要搞好的重要指示,为将荒山残林变成万亩林海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也是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通读本书还发现,大会战中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团组织发挥了纽带桥梁作用。比如,民兵以亲身经历宣讲老区民兵的斗争故事,“讲用会”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扬“南泥湾精神”,三学《愚公移山》,积极借鉴塞罕坝等兄弟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借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广大民兵在大会战中思想不断得到洗礼迅速成长,他们在县委领导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思想高度统一;他们土法上马,积极推广技术革新,科学造林;他们吃苦耐劳,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能战斗。极大地加快推进了造林工作。

  岳山大造林,为怀集留下数万亩森林资源可长期惠泽百姓,也为当地培育培养了大批人才。据统计,两次大会战,共有3534名民兵(其中女民兵占1/3)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有45名民兵“火线”入党,有451名民兵加入共青团,向党、团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如书中人物所言,“作为一个集体性活动,岳山造林无形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兵力的良好局面。”一个大会战,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至今仍然在鼓舞人们。

  今年是岳山大造林50周年。当时留下的数万亩林海早已成为一道道绿色的屏障静静地横卧在粤西大地上,她那亮丽的风景正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分享。这个壮举,不仅仅是应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更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积极的意义:一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大会战,没有县委一班人的担当决策和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就不可能有后续的故事发生,也就不可能有这个壮举;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怀集县委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短时间内集结数万民兵群众投入会战,实现了既定目标,是他们创造了奇迹;三是干事创业必须讲究创新尊重科学。创新出生产力,科学出效率效益。怀集人民尊重科学,革新造林的方式方法,有效克服了当时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困难,较好完成了造林的工作任务。

  总而言之,岳山造林大会战的成功经验及其包含的精神内涵,对推进绿美广东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和鼓舞作用,对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学习宣传教育,也是生动的教材案例。50年后我们纪念这个壮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其精神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肇庆市委书记张爱军所言,新时代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就是要锤炼忠诚奉献的政治品格,弘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团结奋斗的务实作风,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矢志不渝、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绿美篇章。

  作者简介:张贤基系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专业上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党建理论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国家级媒体发表论文15篇,主编教材2部。

西江日报A08A08岳山大造林壮举的现实启示 2024-12-25 2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