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江日报》报道,冬季,不少地方收割后的稻田都在“躺平”,等待来年的春耕。而在鼎湖区沙浦镇桃一村一片百亩稻田,里面藏满了欢蹦乱跳的宝贝。广东庆硕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当地闲时稻田,通过“稻虾共养”模式养出了反季节小龙虾,开拓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子。
鼎湖区沙浦镇推行的“稻虾共养”模式,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另辟蹊径,不仅提高了稻田的“含绿量”“含金量”,而且打开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的新空间。
作为大湾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肇庆粮食、蔬菜、水产等产业规模和产量稳居全省前列。近几年来,我市聚焦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不断探索综合种养新业态、新模式,“稻虾共养”利用水稻和龙虾生长的时空差异,借助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以虾护稻、以稻养虾”,实现了“一田双收、种养双赢”。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强化全产业链构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将“稻田+”文章越做越精彩,要把“亩均效益”放在首位、贯穿始终。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为原则,有序推进“稻蟹混养”“稻鸭、稻鱼共生”“稻椒轮作”“稻瓜轮作”等种养模式,扎实做好田野里的“加法”。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融入山水光景、岭南文化、美景美食,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纵深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集种养、休闲、旅游、文创等于一体的产业新格局,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稻田+”之所以能产生倍增效益,就在于农产品的生态品质。绿色发展是农业调结构、促转型的应有之义,要坚持农业发展方式向“绿”而行,用智慧设施、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手抓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一手抓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构建,并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以更多的绿色产业和优质产品占据市场,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在农业农村领域同样适用。这几年,肇庆坚持科技加持、数字赋能,依托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和“新农人”队伍,把“稻田+”文章往深里做。接下来,要继续加大智能农机使用力度,加快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科技创新擦亮现代农业“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