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绿南粤》中的“她”力量

2025年01月20日 西江日报

  长篇报告文学《肇绿南粤》以50年前怀集县岳山造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广东怀集县青年万众一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历史画面。在这部作品中,女性不仅作为造林事业的参与者,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坚韧的精神,为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属于她们的贡献。本文将重点分析该作品中邓柳婵、汤丽萍等女性角色,以及该作品中女性群像的形象塑造,探讨其背后所体现的女性力量。

  在《肇绿南粤》那波澜壮阔的造林史诗中,邓柳婵是一枝不停挪动的山花花,她以其独特的方式,让红丝带出现在绿野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孱弱的身影在风中摇曳,红丝带像一枝不停挪动的山花花。”她年轻瘦小,好像一阵轻盈的风就能把她吹走,却蕴藏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磐石般顽强的意志,坚韧地扎根在造林的土地上。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力量往往被低估,但她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正如《中国妇女在社会林业中的作用》一文所述:“她们吃苦耐劳,勇于负重,任劳任怨。克服了生理、家庭、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带来的重重困难,为社会林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造林大会战的号角吹响时,邓柳婵被当时身为共产党的母亲送去岳山参加造林。一个“瘦了吧唧,没长大”的娃娃在一夜之间长大,她要去分担家里太重的负担。这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但在造林会战中,邓柳婵并未被赋予挖壕种树的任务,而是被安排到大后方,协助厨房负责人为民兵们做饭,为造林大会战提供坚实的支持。对于这一决定,人们在初读时可能会感觉这似乎是对邓柳婵能力的一种质疑,细品之后才能领悟到,在那个时代、在那场关乎生态与未来的伟大战役中,大后方的厨房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坚守和付出,邓柳婵乐于接受这份工作,并尽她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岳山造林精神。

  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人是很难拥有从如此艰难环境中坚持下来的力量的。岳山造林的整个过程,邓柳婵要面临简陋的厨房,克服在岳山半山腰做饭、每天徒步到古城挑食材、负重六十斤徒步过河沟回林场、挑粮食上山等的艰苦条件。她无数次在告诉自己“稳住,一定要稳住,就算赤脚蹚过去,也要把东西完好无损地挑回去。”一个小姑娘在面对超出自身负重限度和崎岖陡峭的山路时,她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要绝对地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口粮,在信念的支撑下,她把自己的力量完完全全汇聚于造林中,所激发的是来自潜能的全部,也是造林会战中千千万万人们凝结的根本力量。

  在那简陋的厨房中,邓柳婵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坚定,她灵巧的双手在炊烟袅袅中翻飞,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民兵们手里,她担米担柴、烧水担饭、给伤病员洗衣服、煲凉茶端给病员喝、煲木叶水给大家用,她会注意到吃饭端碗时大家发抖的手,会感同身受心疼穿着“尼龙纸”雨衣的民兵……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却以其不凡的细腻、坚韧与伟大,成为造林大军中一份难以分割的力量。

  邓柳婵的事迹是岳山造林大会战中众多参与者中的一个缩影,映照出女性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岳山造林中千千万万个如她一样的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造林事业当中来,共同为这片土地披上绿装。正如书中所提及,到第二次温泉大会战之际,被赋予这项责任的其中一位女性人物汤丽萍,以其坚定的信念、积极的行动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温泉大会战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书中她用四次日记表达了她能参与此次造林的骄傲、自豪与荣幸。

  这位不满十八岁的女孩子,在听到自己能参加此次会战时,心里便乐开了花。她对于得到这次机会内心是很欢畅的,因为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的思想已从最初始的为家庭分担责任的奉献意识发展到将自我价值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自主意识,换言之思想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而也正是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绿化荒山注入了更多不可替代的“她”力量。

  在汤丽萍的日记中,我们得以窥见她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她的日记多次表达了对造林工作的决心与执着,这不仅是一项造林任务,更是时代所赋予到个体身上的使命。在她前往大会战前,她在日记中坚定地写道,“党把我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她以革命者的心态,将自己视为推动绿化过程的“种子”,这一比喻不仅体现出她个人坚定的信念,也映射出女性力量在造林事业中的潜在价值与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参与会战的过程中,还主动帮助当地的老人家挑水,帮助她们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女性本身的温柔与关怀以一种细腻入微的方式注入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源源不断。此外,汤丽萍还积极参与造林宣传工作,通过多写、多听、多讲、多读的方式,将造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广泛传播。宣传这项工作,不仅能肯定当时人们造林的工作态度,也能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为造林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肇绿南粤》这本书中,也出现了其他值得我们思考的女性角色。例如书中描绘女民兵罗雪香与另一个女民兵抬木头时,在抬木材已消耗本身绝大部分力量的前提下,仍想把木材码高一些,把低处留给别人,却在体力不支下丧失了生命。也许从女性生理角度出发,她所能发挥的肢体力量是有限的,这份有限也在那个年代造成了书中所述的一些让人扼腕叹惜的画面,可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前仆后继的造林人员需要付出的力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不主张个体因做超越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造成自我生命的丧失,但我们也不会因为个案的发生而停下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步伐。

  书中所提及的女性个体形象的笔墨虽然少,但女性对造林事业本身所注入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而这种力量,作者许锋用的是一种重点塑造与群像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如果从女性的数量来看,本书更多地以群像人物的方式来凸显,用场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如“炼山”一节,“女民兵雪白的脖颈也像刚从淤泥里拔出来,黑而无光。”如《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诗配画表达方式,图文并茂,体现了造林会战中的女性力量。这些文字的篇幅在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寥寥几笔,我们却能在粗粝和俊俏的对比中打破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妇女能顶半边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典型政治话语与人权话语,这一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从前所谓的女性只起辅助性作用的传统固有观念,会被女性力量本身逐步打破。这彰显了新中国的女性敢于冲出家庭的桎梏,投身于造林的行列中,在一代一代的接力棒下,在发展史上留下独属于“她”的力量。

  彭耿敏(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安良小学)

西江日报A08A08《肇绿南粤》中的“她”力量 2025-01-20 2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