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刘亮 邹通
在广州,以白鹅潭为界,北望白天鹅宾馆、人民桥、沙面等广州著名历史地标,南瞻新文化地标——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雕刻着白鹅潭两岸景致的大型端砚作品《鹅潭新韵》镶嵌于艺术中心北广场,成为市民游客的新晋“打卡点”,艺术中心的“景中景”。
《鹅潭新韵》砚长3.2米,宽2.6米,高0.65米,为国内最大梅花坑端砚作品。它以白鹅潭两岸风光为题材,彰显新时代建设成就,向世界展现端砚之韵、岭南风采。此砚落户广东文化新地标之心,既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又彰显文化自信。
巨石选材
国内最大梅花坑石脱颖而出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集广东美术馆、 下转03版▲▲紧接01版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大型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旨在展现岭南文化“双创”成果、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中砚之首,端砚作品《鹅潭新韵》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且与中心的文化定位高度契合。
正是这份契合,开启了《鹅潭新韵》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缘分之旅”。
2023年底,广东省委宣传部提出,邀请肇庆市制作一方端砚作为标志景观放置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向世界展示岭南文化名片。肇庆市接到制作任务后,选定端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由此,杨焯忠团队就开启了他们的“石头记”。
杨焯忠具备丰富的大型端砚制作经验,其4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其中《幸福广东砚》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放置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端砚,所选砚石必须足够大气,以打造广东‘文化制高点’。”杨焯忠对创作充满憧憬。
经过多方打听和实地走访,杨焯忠耗时近半年,找到了四块大型原石。经过专家组评估,最终产自国内最大梅花坑的一块原石凭借其丰富的“石眼”、较少的瑕疵从四块原石中脱颖而出。
古砚新景 彰显古今文化碰撞
“作品放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又名叫《鹅潭新韵》,那就与白鹅潭两岸新景色呼应,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在研讨端砚的内容设计环节,这一创意得到了专家组和艺术中心的肯定,也成为了作品的主题。
传统的端砚作品雕刻的建筑物多为亭台楼阁,容易通过层次表现差异化与画面感,而现代建筑形态与亭台楼阁不同,难以通过雕刻技法表现其特色。白鹅潭两岸景色恰好多为现代建筑,这让创作团队陷入了困境。
不破不立!为打造这个新作品,杨焯忠与团队收集了一大批大湾区艺术中心周边地标建筑的图片,选取建筑物的最佳视角。同时,还多次前往实地调研,准确把握景致的细节。
“珠江两岸分别是以镇海楼、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串联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以及西塔、东塔、广州塔的新广州中轴线。”杨焯忠介绍,设计方案以白鹅潭景致为主体内容,佐以云山珠水以及沙面、南方大厦等广州地标建筑,为了体现岭南特色,还增加了木棉、榕树作为点缀,构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景象。
设计方案确定后,杨焯忠和团队日夜赶工,连续8个月每天工作时间超10小时,于2024年12月完成制作。2025年1月13日,这块重达8吨的大型端砚作品正式落户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以非遗聚心 与文化同频
广州是千年商都,白鹅潭历来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立足广州,辐射粤港澳地区,以岭南文化为核心主题,通过展览、演出、学术交流等形式,全面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自2024年5月1日开放以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标志地,已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展现广东文化活力的重要窗口。
“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鹅潭新韵》,感受端砚温润如玉的质感,领略端砚的韵味与岭南文化的魅力。”杨焯忠表示,放置在户外的大型端砚作品可看、可触、可感。既拉近了端砚与群众的距离,也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肇庆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鹅潭新韵》落户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肇庆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大湾区文化建设号召的具体行动。肇庆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双方将在平台搭建、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