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静小区成为美好生活标志□ 李 璐

2025年02月19日 西江日报

  据报道,为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从管理企业行为、监测声环境质量、划定噪声敏感区域等方面入手,推动在全国建成2132个宁静小区。因为环保有要求、群众有期待,以“消除杂音、睡得安心”为主要标志的宁静小区建设得以快速推广。

  从环保角度看,噪声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随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法律、经济、技术、管理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水体、土地、空气等化学和生物类污染治理取得成效,但对噪声、光、电磁等物理污染的关注还不够。

  从群众需求看,居民对住宅生活区有宁静、降噪的要求。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住宅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住有所居”,还要“住有良居”。

  此外,居民也有营造安宁氛围、缓解睡眠障碍的需求。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睡眠障碍多发。因此,缓解睡眠障碍、营造安宁氛围、减少噪声污染成为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宁静小区建设关乎环境保护、居住改善和健康维护等多重目标,牵涉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对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共担的现代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还可以从两方面发力,加快宁静小区推广普及。

  一方面,将宁静住宅纳入“好房子”建设任务,须加快制定修订相关建设标准。近年来,房地产业面临深度调整,但事实上,我国居民住宅与绿色、节能、舒适、服务配套等“好房子”建设标准尚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应推动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入宁静小区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

  另一方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和谐邻里”构建宁静小区。据了解,社会生活噪声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因此,日常生活中让家庭、邻里、小区“静下来”,出现噪声后有噪声投诉、协商处理、纠纷调解机制,是建设宁静小区的重点。修“内功”,让家庭社区从源头上避免持续的声污染,在装修、遛狗等环节做好错峰、降噪、避人等处理,追求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借“外力”,居民在生活中遭遇因噪音引起的矛盾纠纷时,社区两委和相关社会组织等应为生活摩擦装上协商治理、快速化解的“隔音棉”“消音瓦”,以文明家庭、宁静小区建设共创美好生活。

  2024年《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5年宁静小区将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宁静小区作为推动群众身心健康、居住舒适、关系和谐的解决方案,是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综合体现,期待早日推广普及。

西江日报A02A02让宁静小区成为美好生活标志□ 李 璐 2025-02-19 2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