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厂房林立、气势恢宏的肇庆高新区工业园区。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西江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攻坚克难。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金利高新区五金产业转型升级,引外商青睐。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金晟新能的产线上,工人正在拆解废旧锂电池。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在科技创新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今天,肇庆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成就。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创新主体增量提质 高新园区“新”潮澎湃
过去一年,肇庆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科技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肇庆不断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链条培育机制,培育规模超2000家,新增认定362家,整体搬迁引进7家。企业科技服务官市县联动,下沉一线服务,辅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完成1055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肇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去年,肇庆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超40亿元,极大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拓宽政银企对接渠道,服务科技型企业信贷需求,为435家企业提供授信84亿元、放贷超35亿元;创新联合人民银行省内首次推出“技术合同贷”,发放全省首笔200万元贷款。
肇庆的各大高新园区“新”潮澎湃——肇庆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持续释放,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连续4年进位。“两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成为全省唯一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小鹏汽车新车型项目完成产线升级并投产,MONAM03车型上市。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完成前工序交付,逐步建成全省首个全链条储能产品生产基地;金利高新区科技引领五金产业转型升级,获“金利造”五金品牌商标注册,新永昌五金主导起草的《“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 地弹簧》团体标准发布,成为肇庆市首个国家“领跑者”评价标准;西江高新区培育出喜珍科技、魔丽显示等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新增7家企业上规,创新主体规模壮大。
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 人才引领驱动发展
过去一年,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肇庆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26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奔赴田野,以“一团一镇”形式对接88个涉农镇,开展科技帮扶,2024年累计服务企业等机构374个,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300项。
县域创新载体有了崭新布局,科技资源要素正源源不断地向县域集聚——四会等地与结对高校设立5个“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完成共建协议签订等工作,推动9个省级专业镇提质建设,4个镇获批省级专业镇。肇庆更是获省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1875万元,排全省第三,其中1504万元定向资助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等工作。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了更夯实的人才要素基础——“西江人才计划”不断升级优化,引进科研能力强、产业契合度高、成果转化基础好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23个。重大人才工程申报评选中,经科技部门推荐,1名人才入选科技创新领域国家重大海外引才工程,实现零的突破。肇庆还以高校院所等为重点,大力挖掘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资源,指导做好就业招录工作。全市共招录大专及以上应届毕业生科研助理岗位1334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科创能级更高 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路径更明
过去一年,肇庆的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向“高能级”迈进,创新发展成果喷涌而出,科技创新推动肇庆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取得新成果。风华高科、宏昊化工、镭宝光电参与的3个项目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武汉大学(肇庆)资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牵头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推广奖,金晟新能牵头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值得一提的是,市科技局积极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家,数量创历史新高,总数达269家。
校企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写下一个又一个注脚——三求光固联合中山大学等开发高技术电子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导光电与季华实验室合作启动“璀璨行动”,研发大尺寸OLED缺陷检测与修复装备,力争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随着原始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西江实验室完成运行期建设实施方案编制,顺利转入运行期,通过CMA和CATL“二合一扩项评审”,检测能力达152项。依托骨干企业培育市重点实验室,新增18家,提升全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出题、领题、答题、验题……肇庆正大力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用制度创新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市科技局参与制定《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肇庆高新区与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签约校地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推动肇庆高新区与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共建肇庆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探索未来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模式。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市科技局引入广东省科学院等在肇庆设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合作对接,促进科研供给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2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2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