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湖区沙浦镇。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夕阳映照下的高要上清湾村。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摄

四会市沙糖桔精深加工交易物流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西江日报通讯员 伍坚朋 摄

怀集“岭南蔬菜之乡”马宁蔬菜基地。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超800亿元,全年共有18项工作受到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做法入选全国第六批典型案例,农业战线捷报频传,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效,奋力走出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坚定步伐。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抓粮食安全,建设大湾区生态粮仓
粮食安全事关国本。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作为头等大事,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024年度改造提升4.75万亩高标准农田进度达100%,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的表扬信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稳步推进高要区耕地“零撂荒”试点,目前已完成3-15亩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阶段性任务。
抓实粮食生产。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00.3万亩,总产量123.3万吨,大豆播种面积3.66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大豆播种面积“四增长”,水稻机械化达到81.25%。
强化“菜篮子”保障。202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54.74万亩,产量343.83万吨,出栏生猪320万头、家禽1.15亿羽,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9万亩,全年水产品总量达54.29万吨,同比增长2.56%。2024年还新增粵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全市有效期内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达30家、市级“菜篮子”基地60家,为历年新高。
抓乡村建设,打造人人向往新农村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建管并重,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力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4年清拆各类泥砖房、危破房约3.67万间、清拆面积约174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100%,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完成率达99.9%,全市1348个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大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结合典型村培育、绿美生态建设等工作,“一村一策、一村一图”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全市134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新增植树89.6万株,60个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均超额完成植树任务。加强村庄闲置土地空间使用,组织开展口袋公园、村街头小景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259个街头小景、316个口袋公园。
稳步推进典型村建设。首批60个省典型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评分均在95分以上,第二批198个省典型村培育预估达标率为93%。立足地方资源和产业特色,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高要区金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怀集县“岭南蔬菜之乡”乡村振兴示范带成功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带连线成片建设省级项目储备库,为典型村提升培育效果和推进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会市、怀集县、封开县绿化景观带成功入选首批乡村绿化景观带省级储备项目。
抓富民兴村,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
深化打造十个百亿产业集群。通过“五抓五强”措施,培育壮大10个产业集群,2024年新增100亿产业集群1个,10个产业中100亿集群达6个。重点涉农单品产业实现蓬勃发展,罗氏沼虾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肉桂产值突破70亿。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4年,新增认定2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荐1家企业申报国家龙头企业,9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家庭农场突破1万家,增至10142家,数量居全省第4;农民专业合作社超3600家,居全省第7;全市有72家家庭农场和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围省级标杆培育名单。新培育“新农人”群体3515人,新增新农人经营主体365家。累计培育登记在册“新农人”群体7530人,新农人经营主体835家。
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2024年,新增产业强镇1个,高要水禽产业项目成功纳入2024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补改投”试点名单,正在创建市级“补改投”产业园6个。投资2.8亿元的怀集县畜禽加工省级“补改投”现代农业产业园动工建设,在建省级产业园计划建设项目74个。全力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纳入创建,总投资超15亿元。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四会市古邑碧道画廊游、高要区侨乡古村文化游等获农业农村部推介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冬季)精品景点线路。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深化四会兰花、德庆贡柑、封开杏花鸡等土特产“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肇农优品”出村进城、走出国门。2024年新增绿色食品14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新增有机产品(农产品)6个;累计培育6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9个“粤字号”品牌农产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02个。
积极推动农产品融湾入圈出海。持续推进“小肇上菜”平台建设,超300个农产品进驻“小肇优选”线上线下平台,打通了优质农产品融湾新通道,相继在香港、澳门设立乡村振兴体验馆“土特产”展示销售平台。据统计,2024年1-11月,肇庆市农产品出口(含预制菜)19.43亿元,增长10.7%,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授予了60家“小肇上菜”全国销售店,成功将我市优质农产品打入广西、河北、浙江、云南、湖南、江苏、海南、贵州、福建等9省市场。
抓综合改革,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用好改革“关键招”,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推广创设强村公司拓宽增收渠道等“集成式”十项措施,充分激发村集体增收潜力。2024年,全市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预计经营性总收入8.73亿元,同比增长31%。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增至291个。全市新成立强村公司39家,累计116家,带动村集体增收978.36万元。
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全市集体经济组织核定固定资产合计104.59亿元、货币资金49.38亿元,分别增加17.82亿元、0.82亿元。建成市级“三资”监管平台,推动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情况“一网统览、一网统管”。全市村集体资产资源线上交易3096宗,线上交易量同比增长34.7%(2023年线上交易2298宗)总成交价为25.06亿元,溢价率17.01%,为村集体增收4.63亿元,形成一批省认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创新经验。
创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备案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健全宅基地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农村宅基地建房“带图审批”、挂牌施工制度,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全市104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发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全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