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肇庆市颂德学校,学生们利用课间15分钟开展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下称《通知》),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落实。《通知》严禁“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通知》发布后,肇庆市内许多学校纷纷响应,“课间微改革”正在校园中悄然发生。每日2小时如何安排?有什么样的活动?记者近日进行走访。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学校积极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
2月20日上午10点40分,在肇庆市颂德学校,轻柔的音乐响起,学生们放下课本,跟随音乐指引做眼保健操。五分钟后,学生们走教室,有的在乒乓球桌前挥拍击球,有的在篮球场上打球,欢笑声在学校上空回荡。
“自从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学生运动更积极了,老师也有了更多时间为下一课时做准备。如今到了课间时间,楼下的空地就被学生们‘占领’。”该校体育与健康科组教师孔文朋笑道。
自本学期开始,肇庆市颂德学校对课程表进行了优化调整,积极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保证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新课表每日共有5个小课间和1个大课间,小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大课间时间为30分钟。初一年级率先将每日1节体育课纳入课表之中,其他年级也有安排平均每日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据孔文朋介绍,该校对不同年级的课程表安排进行分层设计、逐步变更,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以达到“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副校长张蓉蓉向记者展示了该校2024—2025学年第一、二学期的课程表安排变化。记者观察到,该校在保证每日1节体育课的基础上,采用“长短课”与课间活动交替的形式,上午采取四节40分钟“长课”加1节30分钟大课间、2节15分钟小课间,下午采取三节35分钟“短课”加2节15分钟小课间,以此延长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
与第一学期相比,该校第二学期提高了体育与健康的课时数量和课程质量,学生每日的体育活动时间也得到增加。“探索‘课间15分钟’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休息和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到操场跑步、跳绳或游戏活动,放松身心,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张蓉蓉说道。
“见缝插针”扩大学生活动空间
体育活动时间增加了,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利用和安排?首先离不开校园运动场地和体育师资的支持。肇庆市颂德学校体育与健康科组教师孔文朋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共有1个标准7人足球场、6个篮球场与若干羽毛球场,配备篮球、足球、乒乓球桌等体育用具和设施,此外还有多名专业体育教师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指导与安全保障。
其次,活用校内空间、创新运动模式,打造特色体育活动也是提高体育活动时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之一。肇庆市颂德学校充分利用教学楼间的小广场设置羽毛球与乒乓球运动场地,在教学楼架空层设置跳绳、毽球等活动空间。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则推出“三维赋能”课间运动新模式,划分出“三环”活动区域,利用教学楼中庭、连廊、操场边缘等区域,鼓励学生开展仰卧起坐、趣味障碍跑等丰富体育活动内容。
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肇庆市第十六小学的课间运动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促进身体健康学业提升
据悉,端州区积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制度保障三方面积极落实措施。全区小学推行“每天1节体育课+30分钟大课间”的模式,安排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其中课间操时间不少于30分钟,眼保健操每天进行2次。
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跑步、跳绳、广播体操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进一步加强体育活动效果。
端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员刘莉表示,充足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降低近视率和肥胖率,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端州区多所小学试点数据表明,课后适度活动的班级,课堂专注力提高约20%。
“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也为校园注入了强大活力,多所学校也作出了有益尝试,如汇星小学的“缤纷课间”活动、市十六小的“玩转课间”活动等。这些特色活动不仅成为学生每日期待的欢乐时光,更在无形中塑造着独特的校园文化。”刘莉说道。
“我们鼓励学校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刘莉认为,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播放欢快、富有节奏感的音乐,配合多媒体展示动作示范,提升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也可以开展小型团体游戏,如接力传球、多人跳绳等,以此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活动身体。
“此外,学校还能够结合端州区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和活动项目,如肇庆武术、舞龙舞狮等,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同时,引进部分新兴的体育项目,如飞盘、旱地冰壶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刘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