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春风拂过,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拥有千年农耕文明的高要区河台镇迎来又一年的开耕节。今年的开耕节尤为特别,深度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要春社,为传统开耕节增添浓郁的非遗韵味,打造了一场兼具传统仪式感与现代创新力的文化盛宴,吸引超10万名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春社祭典:
古老仪式中的文化密码
早上7时许,通往河台镇的264省道上车辆逐渐多了。路两旁焕然一新的农村风貌、圩镇新颜让人心旷神怡。
河台镇罗建村开耕节现场,早已被市民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在村支部书记宋绍权带领下,狮队和龙队从祠堂来到田头点炮祈福。勤劳的河台农民,牵着披红戴花的耕牛,手持犁耙,下田开耕,先行开启新春“第一犁”,寄托新一年中最美好的祈愿。这是高要春社保留至今的核心环节——通过祭祀感恩天地、祈求五谷丰登。 下转02版▲▲上接01版
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邓婉花介绍,高要春社沿袭中国传统社祭,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延续到三月初,是岭南节期最长、民众参与度最广的民间庆典之一,也是高要春社独特之处。
人机共舞:
小镇登上央视大舞台
今年,中央电视台也把镜头对准河台开耕节活动,央视主持人和当地农民一道,赤脚下田,体验耕作的辛苦与乐趣。“每次大概拿上三四根秧苗,每两撮之间相隔大概20厘米。”农民阿姨指导着。“那我们怎么丈量呢?”主持人请教。“小时候我们都是用脚来丈量,如今熟练了,我的眼睛就是尺!”农民阿姨打趣,现场响起一片欢笑。
河台开耕节的名场面,莫过于披红挂彩的耕牛与植保无人机组成的“古今耕作方阵”——农民埋头苦干,无人机升空播撒水稻种子。
“过去靠经验种田,现在靠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智能化。”高要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谭耀华介绍,眼下全区136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下沉乡村一线,推广亩产超过一千斤的高质高产水稻品种以及各种先进农业机械的应用。据统计,高要区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87%,居全市第一,在全省走在前列。
“无人机播撒一天最高能完成50亩,而传统人工一人一天只能完成约1.5亩。因此,我们希望用科技为传统农耕注入新活力。”谭耀华说。
非遗巡游:
民俗艺术的流动盛宴
当天下午,河台镇的罗仁村、都权社区等也开展一系列开耕节活动。
罗仁村村民身穿彩衣,组成醒狮、舞龙等巡游方阵,从酒堂中“请”出龙母像,进行龙母文化巡展,寓意将福气带向村中各家各户。村民集合迎龙母,龙狮起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巡游后,村民在平整地择吉时举行传统的抢炮活动,点燃“新婚炮”“添丁炮”“龙母炮”等。
都权社区等居民陆续支起灶台生起火,制作出一道道高要特色美食,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及四方游客。“外出的游子在春社期间一定会回来,少不了这一口茶果,这一口家乡的味道。”都权社区党支书梁献明告诉记者。
“这场开耕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狂欢,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我们要让高要春社成为肇庆文旅的新名片。”河台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锣鼓喧天之中,古老的春社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印记在此刻交融,如同西江水滋养着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