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作为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的一员,同时也是市关工委讲师团成员,五年来,我通过课题研究和宣讲授课,不断思考,如何把肇庆名城的历史文化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让青少年通过爱上一座城,寻找到心灵的归处,修身立德,爱国奋进,有以下几点体会。
指导青少年了解和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退休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肇庆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主要景点(基地)教育目标》,主要内容就是结合开展中小学研学活动,挖掘和传承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内容,主要印象会停留在历史发展、景点特色、人物事迹等具体的叙说,但是中小学的研学活动,就应该在对历史的学习、景点的探访和人物事迹的了解基础上,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2023年,就在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立项,完成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活化肇庆名城古迹赋能的设计方案》明确肇庆主要文物和古迹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华传统价值教育体系,希望使之成为研学旅游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成教材,立足于教育,宣导于民众,为明德新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从而为活化文物和古迹赋能,为推进文旅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提升青少年对肇庆历史文化的个体体验感,建立个体与名城之间的密切关系。2022年8月,市关工委和有关部门主办肇庆红色故事会,要求来自全市中小学的选手们以市关工委编写的《肇庆红色故事》为切入点,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向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学习,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准决赛评委,在辅导选手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封开一个选手在讲述封开农民运动的故事时,只有简单几句介绍,缺乏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我就建议他们从环境渲染入手,详细介绍农协旧址大造宫。这座始建于唐代寄托了乡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愿的古老庙宇,是怎样见证了当时农民的苦难,又怎样见证了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幸福,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寻找到好的角度,革命先辈的智慧、勇气和精神,才会有所附丽,才算是“讲好”了红色故事。在我的设计方案、还有一些专题活动和讲座中,提及肇庆的历史文化,也有意识去唤起青少年本人与名城历史文化的现实关联,唤起不忘所自的使命感和未来有我的责任感。一个人体验到自己与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的密切关联,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中,才会有温暖的记忆,治愈伤痛,慰藉心灵。
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增加名城历史文化传播中的趣味性。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借助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对这些资源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从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会提高他们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的关注度。比如在指导肇中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时,我提出了收集拓印摩崖石刻不同朝代和不同字体的作业反馈;又比如在2023年《赏摩崖石刻、品千年文化》电台节目中,我选择了星湖雅集这个角度,分享摩崖石刻所记载的古代在七星岩发生的弹琴赋诗,唱诵嬉游的场景,得到了听众特别是青少年听众很好的反馈。在我往年的设计方案中,也有很多体现趣味性的研学反馈设计。家乡名城,如果能给青少年一些灵动的印象,就显得更加可爱可亲。
让青少年因为爱上一座城,培养家国情怀意识、社会关爱意识与人格修养意识。如鼓励青少年节假日探访博物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自己足下的土地和要面对的世界,培养胸中有家国的大格局;结合“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温暖成长路”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和家长通过对石桥亭、翕庐、倚岩茶楼、学宫、阅江楼、崇禧塔六个府城一条街串起的文物景点,了解肇庆街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脉,传承关爱社群的意识;了解学习慧能、李绅、包拯、王泮、周敦颐、叶挺、邓兆祥、吴大猷等人物故事,明确高尚的人格修养在人生中的意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下一代因为一座城,爱上这片土地,以及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从而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座城的记忆,可以成为青少年心灵的慰藉,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进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