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夯实农业强国根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意义深远。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生物育种技术到无人机技术,从人工智能技术到数字技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必须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加大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让科技创新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让更多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解决好人才的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在产业融合上做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培育更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融合,既承载休闲观光的需求,也打开和美乡村的新“钱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谋新篇。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活力;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稻香千载,新质潮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